你不懂的不止小学生和苏轼大数据,还有AI

曾翩翩/文在清华附小6年级学生进行的以苏轼为主题的小课题研究中,其中的一篇《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最近很火,”小学生+大数据”确实看起来很吸睛。但如果仔细看报告的话,其实不仅仅只是有看头而已。其中涉及到的是对中文的分词研究,通过一段程序找到苏轼诗词中的高频词。根据显示的高频词来提出猜想,再用通过纸质书对照修正过的电子书资源,检索所以包含高频词的诗词,对应找出作者的创作时间及地点。最终分析得出是否这些高频用词与作者的人生经历之间有具体联系。当然,孩子们最终收获的还有那些在教科书的标准答案里所不能囊括的,对这些高频词背后作者深意的理解,对新技术的尝试,以及探索过程中对思维的训练。文章有理有据,最难能可贵的,是孩子们对大数据的创新应用。虽然文章在形式上并非正规的论文格式,但这并不能掩盖掉其价值。除了文字表达,文章还包含了表格、图表以及相关的统计数据,从提出猜想到研究过程再到结论皆有亮度。可以说,以小学生的身份,这样一篇像模像样的定量研究可以说已经开始显现出某种程度专业范了。而撇开小学生的身份,初生牛犊不怕虎,从研究方式到观点和结论,其中的新意和突破也一点都没弱。不知道是“小学生”的噱头大还是“大数据”的热度高,引发热议到后来画风有点不对了,暂且不去议论这是否体现教育资源失衡,或是批评借探究性学习为名在揠苗助长造成孩子负担,亦或是质疑是背后有能力的家长在“越俎代庖”。孩子的世界并没有那么复杂,报告完成了,孩子们参与其中了,技术发挥作用了,意义也就实现了。课题中涉及到的中文分词,是中文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自然语言处理是计算机科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细分领域,融合了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数学。与一般的自然语言研究不同,自然语言处理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