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芯片造脑:华人博士一作Nature两连发,
功臣竟是小小的地杆菌
近日,类脑计算又出新突破,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研究小组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利用蛋白质纳米线作为生物导线,制造神经形态忆阻器,能在人类大脑同样的电压下运作,模拟大脑方式接受信息。”
论文第一作者、电子计算机工程博士TiandaFu解释道:神经形态计算机最大的障碍之一,是大多数传统计算机的运行电压超过1伏,而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电压要低很多,一般在80毫伏以下,在这种电压下发送信号,也就是动作电位。通过利用从地杆菌上取下来的蛋白质纳米线,记忆电阻器的电压可以被调整到了神经拟态的电压水平
TiandaFu就读于UMassAmherst(马萨诸塞大学安姆斯特分校),攻读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技术,目前在该校担任GraduateResearchAssistant。读博期间一年连发2篇Nature。(来源:新智元)
哈佛公共卫生博士:
没有疫苗,全球难以形成真正的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这一概念,指的是当一个群体对某个传染病产生免疫的个体达到一定比例,可以保护这个群体免受该传染病的侵害。针对新冠肺炎这一疾病,个体免疫达到67%被认为是实现群体免疫的门槛。
对此,哈佛公共卫生博士、美年大健康首席科学家宁毅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所谓的自然感染的方式实现群体免疫的过程中,其高危弱势群体的风险也在逐步升高,因此大部分国家的目标还是控制疫情流行高峰,将传染时间拉长,控制在医疗系统可接受的范围内。
另外,群体免疫现在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只有全球形成群体免疫,才能实现真正的群体免疫,中国目前不能随之起舞,应坚定自己内防反复外防输入的策略。(来源:知识分子)
海外大学
哈佛宣布秋季如期开学
哈佛教务长艾伦·加伯(AlanM.Garber)本周一在一份声明中说:“哈佛会在秋季开学,我们的目标是在全球大流行期间维持我们的教学和研究使命,同时确保我们社区的健康和安全。”但哈佛不排除无法完全恢复所有校园活动的情况。(来源:哈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