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Pexels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该领域近三十年的研究主题和趋势进行计量学分析。研究发现,学习科学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过渡转型期、蓬勃发展期和探索升级期;在不同阶段,学习科学的理论基础都会受到认知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第一代范式为学习科学的萌芽埋下种子,第二代范式促成了学习科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当下学习科学研究的主题主要由学习基础机制研究、学习环境设计研究和学习分析技术研究三个方面构成。基于以上分析,研究建议我国未来应充分重视学习科学的发展,加大相关研究的课题支持力度,深化学习科学研究的理论升级,并进一步规范学习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发表和推广。
[关键词]学习科学;理论发展;研究热点;未来发展;文献计量
学习科学(LearningSciences)最早源于年的美国,“是一个研究教和学的跨学科领域。它研究各种情境下的学习——不仅包括学校课堂里的正式学习,也包括发生在家里、工作期间、场馆以及同伴之间的非正式学习。学习科学的研究目标,首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认知和社会化过程以产生最有效的学习,其次便是为了用学习科学的知识来重新设计已有的课堂及其他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习者能够更有效和深入地进行学习。”[1]那么,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学习科学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过程?主要的研究主题和趋势是怎样的?我国未来又应该如何支持学习科学的发展呢?
一、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前后,一些在传统认知科学领域颇有建树的科学家们意识到,以脱离情境认知建构和控制实验为特征的学习研究很难解释真实世界中的学习实践,那些源于认知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不规范且具体”的真实学习。面对这一困境,这群学习研究者们纷纷从传统的认知科学一派出走,开始基于真实的学习情境来研究学习[2]。年,伴随着《学习科学杂志》(JournaloftheLearningSciences)的正式发行,以及第一届学习科学国际会议在美国西北大学的胜利召开,现代意义上的学习科学正式宣告形成。在那之后,学习科学对“学习”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从年正式建立开始,学习科学先经历了一段长达五年的过渡转型。这个时期的学习科学虽然仍借鉴了认知科学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如理论、模型等),但却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得到检验并进一步完善的。从第一届学习科学国际会议的实际论文发表内容和研究水平来看,很多研究并不完全符合学习科学的本质要求,而且由于该阶段仍处于新旧理论更迭时期,使得研究带有明显的传统认知科学的特点[3]。不过,必须承认的是,该时期吸引了众多优秀的研究者投身于学习科学研究的初期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过渡转型期为学习科学未来步入正轨搭建了至关重要的平台。
自年开始,学习科学研究逐渐步入正轨,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年,第二届学习科学国际会议再次在美国西北大学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是“真实情境中的学习”(LearningfortheRealWorld)。从这届会议开始,符合该领域开创要义的学习研究越来越多,这也标志着学习科学正式转入真实情境中的学习研究。与此同时,该时期的学习科学还逐渐从心理学的其他方向以及其他学科领域(如人类学、工程学等)吸纳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比如情境认知、建构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4]。这三种代表性理论虽然都突出了情境对学习的重要影响,但侧重强调的方面不同。情境认知理论强调人与真实情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真实情境中为学习者提供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和实践共同体;建构主义也提到了情境的重要性,提出学习环境的设计要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四大要素出发,但更强调学习者个人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情境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比如团队与小组协作学习中的对话。在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共同作用下,该时期的学习研究表现出强劲的活力,为世界各国制定教育政策及一线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
年以来,学习科学迎来了探索升级的崭新发展期。进入21世纪后,日趋成熟的脑成像技术再次推动了认知科学向前迈进,用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研究经典的认知问题,成为学术界的新风向。因此,人们对认知的研究,也实现了从宏观行为到微观神经联结的重大突破[5]。在此思潮的影响下,之前从未涉足教育研究的一些认知神经心理学家,开始使用该技术来研究人类真实情境下的学习问题,从此,基于脑认知机制的教育实践研究开始引起国际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