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巩富咨询
编辑丨东风破
一、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1、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定义和特征
从概念着手,先对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基础的认识和理解,并在了解其定义的基础上剖析教育数字化转型具备什么特征。
有观点认为,数字化转型意味着技术变革,它是指人们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自身的业务,人们通过推广数字化流程来取代非数字化或人工作业流程,或用较新的信息技术取代旧的信息技术。这种技术变革作用在教育领域里时,它表现为许多地区和学校引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数字画像““多模态数据支持的作业分析”“人机协同的个性化辅导““需求导向的精准作业推送”等信息技术手段赋能教师,助力教师在备课、教学、评价等环节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从业者将信息技术手段赋能的对象从老师扩展到了学校、教育部门等教育领域的更多参与者,认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即是广泛应用新兴技术,在教育现代化治理、教育资源配置、学校运行模式、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深度变革,架构数字化组织,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创新,突破时间、空间等限制,全面促进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创新人才。也有学者将数字化转型描述为一种过程,EDUCAUSE提出,数字化转型为“通过文化、劳动力和技术的深入和协调,来优化和转变机构运营、战略方向与价值主张的过程”。这意味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机构发生的组织结构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动力源于组织本身对文化技术的吸纳。
无论是将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解为技术的变革,还是聚焦在教育机构的组织变化上,从概念上看,教育数字化转型呈现出了以下特征:
首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技术的创新应用。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不断衍生出基于技术的各种应用,作用于人们吃穿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新技术在老师们的教学方式、学校的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环境等环节都发挥了作用,促使教育领域迎来一场数字化转型浪潮。
其次,教育数字化转型涉及的主体是多元的。它对投身于教育一线的老师们产生了直接影响,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多元的评价体系,更实时的教学互动对老师们而言即是创新也是挑战。此外,教育数字化转型还将以学校、教育部门为主的教育机构囊括进来,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必须适应数字化变革,让管理变得更高效,教育部门则需从政策层面给予学校、老师更多支援和扶持,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个性化。
最后,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持续性的。教育机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仅仅是漫漫长路的第一步,长远来看,它还包括教育理念的迭代、学生数字能力的培养、教育发展章程的调整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变革。
2、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从网络化到智慧化
教育数字化转型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开始萌芽,作为系统化的建设过程,中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也离不开教育信息化过程。综合考虑了中国教育信息化整体的发展格局——由单一简化的基础设施向多元集成化的智能教学深度变革,本文将中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分为网络化、数字化、集成化和智慧化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信息化阶段,年以前,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基本实现了教育网、校园局域网、区域网等的建设,电化教育形式普及全国:东部、中西部部分地区完成了计算机网络化的建设,而对于边远贫困地区及山区学校则联通教育卫星宽带网,不具备条件的少数学校实现了电化教育的设施配套,以上硬件、软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现代远程教育和科研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第二个阶段为数字化阶段,在年到年这十年间,中国加强学校宽带网络建设,深化落实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其中不乏有院校设置网络教育学院,开设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同时,随着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各教学单位也积极开展针对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活动,这也助推了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校园逐渐实现了从现实校园、校园网,到校园信息化、数字校园的过渡。
第三个阶段为年到年的集成化阶段,中国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配置,大幅提升了各教育主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大了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财政支出,从技术基础到经济基础都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构建创造了良好前提条件。最后一个发展阶段也就是从年至今的智慧化阶段,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成熟,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果初显。但是,转型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信息技术不仅没有减轻教育工作者的负担,反而让他们在学习和应用技术上花费了大量时间,降低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沟通效率。教育发展重点随之发生转移,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