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是培育中小学生持续探究、不断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更是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理念的主要阵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锻炼他们学会思考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才能,并培育中小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科学;信息技术;科学教育;探究的能力;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能锻炼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增强学生的思维才能。而当信息在科学课堂中应用,就可以营造活泼的科学课堂气氛,让学习者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科学知识内涵,从而开拓了学习者的眼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才能。而信息的应用,在科学课堂中也必不可少,那么,怎样在科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呢?
一、创造情景,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朋友普遍喜欢新奇、兴趣高,针对这一特征,老师在每天讲授的知识点时,尽可能设置几个他们认为新奇好玩的课题或进行几个新颖好玩的试验,让他们形成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样就可以用较少的知识,将他们的目光聚集起来,投入探究新鲜事物的环境当中,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过程
为使孩子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获得感性认识,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创设轻松的氛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根据他们的可接受度,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在学习《美丽的大自然》之前,先看关于自然的小影片,使他们体会自然的美丽,并了解自然界的某些事物和情况。然后再做小试验,首先展示了这二个生动有趣的小试验,然后再让他们动手做。他们在欣赏表演录像中体会到了自然的美妙,在动手做试验中,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此时,他们的积极性受到了鼓舞。
再在五年级下册的《地球》一课的教学中,老师通过给每个学生观看“海边归帆”的动漫录像,老师通过观看录像能够集中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并根据录像的教学内容,抛出具体的教育问题,并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就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启发学生掌握科学的主动性
在小学的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即各种媒介的综合使用能更好地突破课程的重难点,从而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手段的过程中,绝对不要忽略实际材料。为了上好的科学课,所有老师、学生都要在课前找出实际物品,再拿到课堂上看。但有时由于电脑中的物品无法充分体现课堂重点,看屏幕上和拿在学生手里看的效果也是不相同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内容,增强课堂吸引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
在小学科技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对课堂教学加以扩展,更进一步地充实课堂教学。在课堂中,由于有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物品无法拿到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展示,或者通过描述也无法让学生直接的体验到,因而由于中小学生大多都是以表象思考居多,抽象思维能力相对不强大,所以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就能够把一些教学资源、教学工具等展示给学生,化抽象为形体,从而提升了学习效果。同时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也使得教育科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不仅限于教科书上的内容,而且将更多相关类似的知识点也同时加以类比、扩展,使得课堂的内涵更为充实,学生的知识面也更加宽阔。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书本中有的课文内容,单靠老师的讲解,学生们就算当时学了东西,也只能似懂非懂,而还没真正了解、学会。但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也能够丰富课堂活动。比如,在讲授《探索宇宙》一课时,老师发现学生们因为年纪尚小,对宇宙中的很多现象都无法认识。于是就让学生们看到了有关视频,借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之后老师再把实验方法与投影技术紧密地结合,让学生观察“银河系”的运动状态。由于这样的观察方式是比较真实有效的,从而让学生们有机会发现了平时不易观测到的自然现象,从而充实了课堂。
(三)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
《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这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其关键点就在于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由于形成的过程相当遥远,一般学生并不容易感受出来,所以我们特别设计了相应的动画视频展示,通过欣赏这个视频,学生们对鹅卵石的形成过程也有了更清晰而深入的认识。再通过教学课件的形式,给学生们介绍星球的基本结构、太阳和月亮、以及星球的运动轨道,学生们掌握的就轻松得多了,从而提升科学的学习效果。
(四)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信息,使他们获得学习的快乐
信息大多是以图片、声音、动画片、录像等方法来表现给学习者的,而它们往往更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力。也因此,通过“电磁铁”这种课件的教学方式,我在课堂介绍了学习者最感兴趣的动画卡通人物形象蓝猫和它的三千问《哪里是电磁铁》成为了课堂的教学的其中一部分,以激发学习者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动机。设计的课件要色彩鲜明靓丽,动画片和图片较多,文章短小,操作简单,多设有小游戏,以达到寓教于乐。比如,在讲授鱼类的有关知识点时,先设定了一些小游戏,在课件页面上有很多卡通动物,然后让学习者需要先确定哪个属于鱼,然后再点击属于鱼的动物,这时候所点击的鱼就会跳到水里,而如果点击错误,则课件就会及时提醒学生游戏完成。由于整个页面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以及丰富多变的背景相辅,使用简易而便捷,学生非常喜欢。
四、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习者的各种技能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训练他们的理解学习能力、逻辑思考以及语言表现。在一些科学实验中,需要孩子通过一些科学实验,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通过头脑加工正确地用语言表达出来。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了这些科学实验,教师再以投影方式巩固知识,大家都能说出变化和结果。从一个实验具体到所有细节的放大,很容易让描述得更加清晰,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各种创新能力都受到了训练。
五、强化课堂实验,运用信息技术启迪学生的思维
(一)运用信息技术来进一步开阔的思路。
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运用也并不仅仅局限课堂学习内容,当学生课堂完成后,老师按照本节课程的学习时间安排了相应的课程实践活动让他们独立进行,他们就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查找有关材料并开展课程实验,就能够在课堂下运用信息技术巩固课堂的學习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了他们的独立学习意识,让他们紧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终生学习的观念。因此,在学了《种植我们的植物》之后,他们对种子的构造、怎样栽培植物有了一种全面的认识,这时的课堂实践过程使他们课下栽培适合自己的植物,对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点能够利用互联网加以检索,在种树的实践中学生不但积累了知识,开拓了眼界,而且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专业素质。
(二)拓展课程资源
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育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有效的丰富科学课堂教育的资源。如《空气污染》一课,老师在相关的课堂过程中,可以组织、指导他们对我国和各省市的环境保护局网络进行参观,并根据自己查阅到的资源展开相应的探究。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总之,在科技教育中,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启迪孩子的创新思维,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力,开拓视野,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1]郭秀伟.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J].魅力中国,(13).
[2]熊永奇.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学咨询,(36).
[3]王兴友.仿真软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3).
[4]徐钢.浅析在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中引入定向运动[J].新智慧,(28).
[5]祝长生,张成元,高学辉.Multisim在数字电子任务驱动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15).
★★★=★★文章均来自网络,侵删!有写作上困难或问题可私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