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经济学术研究逻辑

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专题研究报告、科研项目报告、学位论文和专著的撰写,不但注重创新,而且要自圆其说,一贯正确。目前学术界创新主要精力放在模型的建立和数据的运算上,在计算机计算软件日趋成熟的今天,模型建立和运算一般不会出现问题,大部分研究出问题是在学术研究逻辑关系上。

一、逻辑

逻辑是思维的规律(参见《现代汉语词典》),而思维规律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但客观规律能否在大脑中正确反映,又取决于思维形式。思维形式是思维规则的表现,思维规则是思维规定的构成。思维规定是概念全部环节的体现。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一般本性的概括。事物的客观概念联系起来,就构成了事情。事情发展过程是事物概念的程式性表达,前因后果,表达不能“颠三倒四”。概念程式性表达就是逻辑。

二、经济学术研究逻辑

经济学术研究逻辑是经济概念及经济命题的组合排列,即经济概念及经济命题的程式性表达。经济概念及经济命题的程式性表现形式构成经济学术研究逻辑。

经济学术研究逻辑是经济规范概念演进的规则,是经济命题得以证明真伪、实证结论成立、研究结果取得、课题目标实现的路径,是经济研究项目学术运行秩序的基础。

(一)概念演进

概念是研究内容的基本单元表现形式。研究内容是由一个一个概念组合而成。研究内容唯有通过概念相互关系表达形式才具有实质性的生命活力。研究生命力体现在概念的演进中,核心概念贯穿整个研究过程。

在论文和专著中,核心概念是被解释变量。既然要解释这个变量(因变量),就应该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界定,描述清楚它的状态,分析因变量的决定影响因素(自变量、控制变量),建立函数关系,量化自变量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贡献大小。核心概念的演进过程为:核心概念——变量——指标——统计——模型(函数)运算——检验——预期结论

(二)命题真伪

命题是表达判断的概念形式。把一个命题转变为学术上可验证的问题称为“破题”。例如:“人,非男即女”这一命题,转变为可证伪的学术问题是“穷尽世上所有的人,找不到一个双性人”。学术求证结果,世上很容易找到双性人,所以,“人,非男即女”是一个伪命题。

当然,对不可穷尽问题是很难证伪的,如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问题,是不能证伪的。现实问题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就可以解决的。大量问题既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而是“灰色”的。复杂问题研究,它需要构建一个分析主轴线,说明矛盾的主次、先后、缓急等逻辑关系,编织一个紧密的“学术链”,量化系统、结构和要素的轻重,其关键是将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精准化。

(三)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系统要素逻辑关系数量化结果。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到工农业、国防科技和自动化控制等众多领域,学术研究离开数学模型寸步难行。

数学建模一般步骤为:(1)问题分析。根据事情由来寻找其平衡关系;(2)模型假设。依据平衡关系成立的条件提出假设;(3)模型建立。经一定的数学推导,得出数学方程;(4)结果解释。对方程求解,分析。

假设条件为建模的必要技术需要,而放开约束条件是科学研究的要求。科学的本质在于实证性,强调逻辑一致,并通过经验事实的验证。因此,按照现实世界的本来面目描述、分析和研究世界,是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成为科学并富有生命力的先决条件和根本出路。

(四)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是什么。详细描述研究对象的状态、特征、结构、要素构成、变动趋势。

2、为什么。深入分析研究对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特征、结构、要素构成、变动趋势,而不是其它。回归检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关系,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研究对象发展变化规律及运行调控机制。辨识变量的中介效应,确定传导路径。

3、怎么办。系统化研究对象发展变化及运行调控机制与路径,针对性地提出适应性对策措施。

在实证分析过程中,计量经济模型采用和回归检验在计算软件指令菜单引导下,都会顺利完成,一般出现问题的往往是计量经济模型的变量选取上。变量选取要有充分的理论原理、学术共识和实地数据检验。

(五)研究秩序

秩序是规律与机制的表现,是规范人们行为的表达方式。研究秩序是研究人员所依赖的一套共同规则。这一套共同规则包括国家关于科学研究的法规政策条例、学术共识、学术生态规则、学者们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等等,体现了人类社会科学研究的制度结构中包含着逻辑性或合理性。

学术研究出现技术性错误在所难免,但要保证不出现任何政治错误。要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不能有半点糊涂,谨慎采用国外制图软件,准确完整地表示我国台湾、南海、西藏等地理位置。

逻辑属形而上学,形而上者谓之道。学术研究工具是形而下者的器,学术研究逻辑是道与器的结合。道因器而显,器因道而灵。研究逻辑要中西学术范式融合。

三、实例分析

以一部有关建设用地指标配置逻辑的专题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实例》)为例,审视一下其中的逻辑问题。

(一)逻辑混乱

一篇研究逻辑的课题,主体逻辑线条不清。由于《实例》没有对其核心概念“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建设用地指标配置逻辑”、“城市发展成本”等做出严谨、明确、准确定义,所以,由核心概念转化为变量、指标、统计、函数、运算、检验,直到预期结论的逻辑链条没有贯通。由此,造成了课题研究逻辑链条“实况描述——问题分析——规律概括——机理揭示——机制设置——模型构建(求解)——动态评价——指数运算——制度评估——结论系统化——条理化——政策协同——程式操作”的间断、模糊和混乱。

建设用地指标是建设用地变量的表现,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是建设用地变量关系的具体化,建设用地指标配置的逻辑是建设用地规律、机制和运行秩序的反映。建设用地变量、变量关系及其规律、机制和运行秩序,《实例》都没有阐述清楚,建设用地指标配置的逻辑必然是一塌糊涂。

城市发展成本是城市发展消耗的费用,包括有形的物质费用和大量的交易费用。《实例》对此既没有严格定义,也没有对其完全解构,解释变量也是如此,必然出现变量缺失、研究链条断裂和学术逻辑不清,以致研究“半路跑题”。

(二)立论

《实例》第二页,用黑体字写到:“城市建设用地的计划配受与城市人口的市场配置对立,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典型事实。基于这一典型事实,本书提出假说认为,计划指标管控下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模式与市场机制引导下的城市人口增长特征难以相容,人为制造出高昂的城市发展成本,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城市建设用地的计划配受与城市人口的市场配置对立,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典型事实”,不成立

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城市人口的市场配置”,《实例》也一再强调“户籍制度仍然阻碍了农村人口流动”(第41、61、66、67、76、69、等)及落户设置各种条件。《实例》第页说明了我国城市人口的计划配置,而非市场配置:年10月10日,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将根据吸纳农业转移进城落户人口数量,合理确定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以人定地”,“人地挂钩”终于以制度的形式落实下来。同时,《实施意见》对政策前景做出明确规划,提出到年要基本建立人地挂钩机制,年全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地挂钩机制政策体系。既然我国没有城市人口的市场配置,那么《实例》中的“城市建设用地的计划配受与城市人口的市场配置对立,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典型事实”,就不成立。

2、《实例》的“计划指标管控下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模式与市场机制引导下的城市人口增长特征难以相容”的假设不成立

既然“城市建设用地的计划配受与城市人口的市场配置对立,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典型事实”不成立,那么“计划指标管控下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模式与市场机制引导下的城市人口增长特征难以相容”的假设也就不成立。事实上,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模式与城市人口增长特征不仅相容,而且相互之间还比较协调。

3、城市发展成本不是由政府通过建设用地指标配置人为制造出来的

《实例》推断“计划指标管控下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配置模式,……,人为制造出高昂的城市发展成本,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经济学原理、学术界有争议、与事实不符。

(三)论证过程

1、历史逻辑

《实例》是研究中国建设用地指标配置逻辑的,应首先将中国建设用地制度的历史逻辑阐述清楚,但遗憾的是《实例》在这方面没做任何文献梳理工作。如果中国建设用地制度无历史必然性,整个课题研究就失去了基准。关于中国建设用地制度的历史逻辑性论述可参见《人民论坛·国家治理》杂志年1期“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和科学出版社年6月出版的《能源、水资源和建设用地经济治理研究》等文献。

2、逻辑起点

《实例》研究必然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但《实例》对此的文献梳理不到位,读者在《实例》中没有发现作者对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等学者的文献引论、阐述与评论。找不到该问题的学术研究的逻辑起点及其演变轨迹。

《实例》研究建设用地价格问题时一定要遇到地租的理论方法,但《实例》对此的文献综述缺失,读者没看到有关马克思、屠能、李嘉图、伊利、周诚等人的文献的综述与评论,不清楚建设用地价格与城市发展成本研究的学术逻辑起点和演变路径。

《实例》作为“城市发展成本”的研究,躲不过“交易费用”,但《实例》却没有对交易费用有关文献进行梳理,读者没见到关于科斯、诺斯和威廉姆森等学者交易费用的文献评述,不明白城市发展成本研究的学术逻辑起点与演变路线。

3、研究逻辑

《实例》研究不仅涉及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且必须阐述清楚农户居家迁移问题。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户居家迁移是两回事。农户居家迁移已不再能用“劳动力价格”“技术外部性”“金融外部性”等几个经济变量解释清楚了。因为农户居家迁移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它涉及人类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安全、宗教、民族等等复杂问题。研究者首先应深入城乡住户去调查,找到研究起点,然后再去办公室整理数据材料,用数学模型推导等。读者我不久前接受了一个建设用地的课题项目,实地调查了农户居家迁移的原因的排序:第一是村里的小学撤销,孩子没地方上学,必须搬到有学校的城镇里去;第二是村里人逐渐减少,村庄失去了安全保障功能,强盗经常出没,为了安全,不得已才搬到城镇里居住;医院撤并,为了就近就医,搬到了城里居住,等等。学者们津津乐道的劳动报酬高的所谓“劳动力价格”排在最末位。《实例》研究没做课题前期实地调查,根本没找到研究路径的起点。

中国建设用地变量该如何选取呢?一要有牢固的理论基础,要符合经济学原理;二要学术界无争议,与大多数学者观点一致;三要实地调查数据支撑,通过全要素回归(协整)检验。《实例》变量选取不到位,与此有关。

由于“城市发展成本”内涵和外延不明,构成结构不清,直接导致《实例》被解释变量的虚无化。研究中国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对城市发展成本的影响,但所有回归模型,被解释变量都不是以城市发展成本及其构成要素构建的,解释变量选取也缺乏充分的理论和实际依据。即使回归模型通过检验,结论也会存在异议。

(四)结论

《实例》理论论证严重不足,实证研究模型变量选取不仅脱离实际,而且不合理。由于遗漏了主要的解释变量,必然高估了列入模型中变量的作用。尽管通过回归检验,其结论不能成立。如:

(1)回归模型3.5与表3.2,被解释变量设定为区域劳动力小时工资水平,而应该是城乡劳动力小时工资水平的差距值;解释变量漏掉了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福利保障等重要变量。

(2)第三部分,人地错配引致的城市发展成本,所有的被解释变量均不是城市发展成本及其构成要素,也不包括交易费用。背离了项目主题——建设用地指标配置对城市发展成本影响的研究。解释变量选取缺乏充分的论证,替代指标的确定也无科学依据。

(五)规范

《实例》写作格式不规范,任意拆分表格,拆分后下一页的表格无表头。公式编号不整齐,参考文献中英文格式不一致。校对工作不细,漏字错字时有出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5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