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初期不讲规则,赚钱就是王道柳传志王

文:苏道博(誉道传媒董事长)

大江大河2开播了,再一次把创业这个词搬上电视,但是你知道吗?那些创业成功的人,其实并不是能力多强,人脉多广,而是能够掌握规律,洞察先机。

在中国近代,有3次大的创业浪潮,每一次的大浪淘沙,都会涌现一些时代的骄子,而这将是我们把握未来的机会。

第一次创业潮:年,解决温饱难题,个体户出现

说实话,最开始个体户刚重出江湖时,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它最初是待业青年、劳改犯的代名词,往往会遭到嘲笑、诋毁与蔑视,说白了,当个体户那都是比较丢人的事。

之所以出现个体户,一个是物质贫乏,渠道比较少,催生了很多有门路的人“投机倒把”,加上万知青返城,就业成为社会问题。机关单位安置有限,知青只能靠摆地摊,从事理发、修鞋、磨刀、修伞、修家具、卖小吃等行业维持生计,人们管这叫练摊。

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允许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

有了国家支持,个体户不再是个丢人的词,反而是个奋斗青年的象征,年,中国就颁发了第一个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是一个温州人,卖纽扣的。

但是随着很多个体户发家致富,社会上也出现了资本家复辟这种说法,深受其扰的就是年广久,安徽人年广久靠卖瓜子致富,雇工从12名到人,震惊全国,人们怀疑年广久是资本家复辟,从而引发个体户雇多少人才是剥削的辩论。

一个人引起的争议,最多也就持续个十天半月,但是随着大批个体户的财富崛起,个体经济的发展对计划经济产生了影响,终于导致年的大整肃,温州发生八大王事件。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著名企业家,都是从最开始当“倒爷”发家的,王石、柳传志、任正非、张瑞敏,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亦在这时倒腾出第一桶金,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我40岁的时候是因为前面没有路可走,所以选择了创业。”

但是从年冬天到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公司里根本就没业务,自然也就没收入。

柳传志后来采访中就说,“当时实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着,哪怕挣点儿钱发工资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

这些企业家依然活跃在中国商界,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第二次创业潮:有了稳定工作,但不安稳的下海一族

自从第一次的个体户创业带动了一大批人发家致富以后,那些在事业单位、国企工作,有着所谓“铁饭碗”的人也坐不住了,自个体经济为人们打开新天地后,市场经济迅速席卷全国,发财致富日渐成为全民理想。

现在中国很多著名的房地产商,都是那时候国企下海经商出现的。

年现SOHO集团董事长潘石屹正在石油部管道局工作,这可是实打实的铁饭碗,但是老潘有点不甘心一辈子就这么混了,于是揣80元钱南下广东找发财之路。

冯仑原是国家体改委下属研究所的干部,后被派往海南省筹建改革发展研究所,但到达海南不久,冯仑与潘石屹等四个同伴成立公司,做房地产买卖。

当然也有专注教育的俞敏洪,在北大教书四年后,俞敏洪终于分到了10平方米的房子,这让他决定要将一生献给北大。但是后来,看到同学和朋友相继出国,他忍不住了,也开始准备出国,成绩并不优异的他在努力了三年半以后,留学梦断。

本来可以安稳的当老师,他非要创业干英语培训,一是为了多赚点钱,第二就是出国梦还没灭,既然成绩不行,那就准备多赚钱出国,他还把在美国虽然没啥事干,但是也饿不着的徐小平拉来一起创业。

年,新东方在美国上市,身为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的财富陡增,成了“中国最富有的老师”。

年,还有个大佬正在上大学,他叫郭广昌。

大四的郭广昌领着一帮学生,从上海一路南下到了海南,一路骑行了多公里。

郭广昌看到,整个海口只有一个红绿灯,可是大量的人们往这里涌来。他看到了商业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也是这件事改变了他高中时期,对商人的看法。

毕业后郭广昌在学校留校任教,但是这家伙不安分,还总是搞兼职,学校觉得这家伙对学校声誉有影响,虽然没开除他,但是郭广昌自己有点不好意思在学校里待着了,于是主动辞职下海了。

年,25岁的郭广昌带着和亲戚朋友借来的30元和复旦校友梁信军,成立了广信科技有限公司,专业做信息调查。没钱没人没技术,吃泡面,踩自行车。在上海的弄堂发传单,找项目,找新项目。

再往后来,就出来了上海首富郭广昌,以及中国著名投资集团复星。

年初,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南巡进一步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激发人们跳出体制,投身市场经济之海的热情。

第三次创业潮:互联网时代到来

中国的互联网元年,在年开启。相对于前两个时期的为了温饱干个体户,为了心中不甘下海,这一次的互联网创业潮,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这个时代的出现,是为了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马云、马化腾、丁磊、雷军、王志东、张朝阳等,都是这个时代风起云涌的大人物,也代表了这个时代从拓荒到高光的整个过程。

年1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张朝阳创办了爱特信ITC网站,次年2月,他在中国模仿雅虎,推出中文网页目录搜索的软件,名叫搜狐。张朝阳还是中国第一位引入外国投资的互联网创业者。这一年,丁磊才26岁创办了一个叫网易的公司,主要做通信的邮箱,写出了第一个中文个人主页服务系统和免费邮箱系统,建立了门户网站。

同样在这一年,29岁的王志东拿着四通利方获得第一笔风投创办了“新浪网”。

年,富二代马化腾也坐不住了,成立了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那时ICQ很火,QQ默默无名,甚至随着服务器租赁费的上升,马化腾甚至差点要把软件卖给深圳电信局。

年,马云在经历两次创业失败后,确定要成立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域名就叫阿里巴巴。

这次创业潮,真的是中国创业的黄金时代,尽管经历了年互联网泡沫的惨烈溃败,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并未减缓。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正是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新兴经济的代表。而其所代表的互联网,将在未来以颠覆一切的形象,改变着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

结语

那就是但凡创业成大事的,都是能够看到未来的需要,并且矢志不渝的一条道走到黑的人,至于那些打着快速试错的名义,不断这里打一枪,那里打一枪,最后什么都没捞着的人,都是因为看不清未来,瞎猫打算碰死耗子的。

如果要洞察先进,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分析历史,因为任何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演进,经济的进程,都是有规律的,可以找到规律,并且持续努力的人,会成为这个时代的王者,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时代弄潮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9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