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要,职业规划越早越好,越清晰越好。大学的学习目的就只有一个,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未来信息密度高度精密的信息时代。对人类大脑思维模型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从业人员有横向的广度,还要求从业人员有纵向的深度。知识密度就如同原子爆炸一样,越来越多。你靠学习时永远都学不完的,这个时候,你就需要升级思维方式。升级你大脑的算法结构,升级你和人工智能的协同分工学习形式。在这样的发展下,人工智能和脑算力被迫升级的危机下。职业分工和协同创造的知识密度的颗粒度也会越来越细。所以职业生涯的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规划好了职业,你的人生走得更稳
具体操作做到如下三点:
第一点:明确职业定位
第二点:确定职业需求
第三点:拆解执行路径
关于第一点:明确职业定位这件事情,很多的大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盲手盲脚就企业的选择中盲目的选择了,其实大多数的时候自己也没有明白这个岗位是干什么的。这个过程就像高考大学选专业一样,你会很焦虑未来的人生就被定格了。这和我们长时间的被动的应试制度产生的内心的恐惧有关。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高考之后,选专业才是你的人生》。
文章里面说的学校到底改如何选择,专业改如何选择。
有人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城市》学校》专业
我个人觉得职业规划也是有这样一个底层逻辑的。
高中考大学,我严重偏科,英语不好,高中三年补习一年。两次高考,第一次就是报考的本地的的地方性大学,专业是《过程与装备制造》。第二年开学我也没去报道,就又回去补习了一年。
补习的这一年我压力超级大,但是我不看书了。我回顾了我上学的这十三年教育,你超级努力但是为什么最后还是成绩平平。
补习这一年,我就在思考自己以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至于每次高考作文我都写不完,就是硬凑字。我想补习这一年对我人生的意义超同反响。文言文里面的每次会读一本人物传记,我痴迷其中构架出来的零零散散的知识体系。但又苦于没有方式更加深化,于是我开始买一些超纲的生物典籍研究。自己也发现了,自己在怎么努力。其实分数都是趋近于一个刚能过大学分数线的维度。
所以我开始计划着我十年的职业计划了,张一鸣,字节跳动CEO,今日头条创始人。说这种感觉叫做延迟满足感。
这种方法被我带进大学,我花了超级大的力气研究高效学习的方法论,以及职业规划。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信息系主任,在介绍不同专业的时候,介绍了通讯工程,软件工程,介绍到《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这个专业本来属于数理力学系,但是由于就业前景不好”然后被放到计算机应用软件专业。以后往这个方向发展。
在同班同学都在抱怨的时候,我就像开心的小鸟一样。因为我知道我再怎么努力学习到专业前面我也只能做到勉强的刚好过及格线。
但是职业规划战略上的一步是城市:南京
在落地南京的前一晚我给自己立下了几个目标:
01读百年历史
02掌握计算机
03给自己留一年时间做职业转型规划
大学是你按照你自己意愿拉开人生差距的第一步:我想这个世界上只有中国这一个国家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在高考之前,大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举国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