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称专业比学校更重要为什么只说对了一半

这个社会通行的丛林法则之一是:

当靠科技公司发家、靠养猪占C位的老总谈到“大学生”三个字的时候,他的意思是——理工科大学生。

对,我说的是丁磊。

丁老板借着高考的热乎劲儿,谈了一把如何填报志愿。

这事儿得信。虽然多数大学没有“养猪”这个专业,但想在丁磊手下养猪,得有点真本事。

冲上热搜的原文是这样的:

至于如何在专业、学校、城市中做选择,丁磊认为:专业>学校>城市。

对专业的重视程度超过学校,对学校的重视程度超过所在城市,这种志愿填报的方针,还是很有价值的。

用“公式”来权衡利弊,本身就是理工科色彩很浓的思维方式。这很实用,也很丁磊。

丁磊貌似就是实用主义者。否则互联网巨头会去养猪?

志愿填报,对家长、考生而言,无非就是这三个方面:专业,学校,城市。

列出公式,一目了然,模糊的局势由此清晰。

这或许就是理工科思维的优势所在?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要学习丁磊这种清晰的思维方式;至于“公式”,则各有各的不同,更不必拘泥于“丁氏公式”,你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条件、愿望,自己列一个,按图索骥。

理工科考生,完全可以套用丁磊的公式,把专业放在第一位。

原因之一是,相对文科生而言,理工科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比例较高。比如你是学编程的,大概率去互联网公司,或者去别的单位继续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

文科生则不然。学法律的干新闻,学新闻的干法律,互相串着来,毫无违和感。

理科生对一个专业钻研深了之后,不容易“跳出”。这既是一种专业壁垒,也是一道“护城河”。

别人想进这个专业,有“护城河”挡着,难度很大。一般情况下,“护城河”越深,你未来的职业、收入就越有保障。物以稀为贵嘛。

我的一个朋友,会计专业毕业,想要“跳出”,考心理学的同等学力硕士。

我一看报考要求,直接想替他放弃了:必须发表A类核心期刊专业论文2篇,或者SCI论文1篇。

老天,这难道不是对大学教授的要求吗?

什么叫护城河?这就叫护城河。如果你高考志愿填报了心理学专业,别人想要闯入和你竞争,光“核心期刊论文”“SCI”就够他喝一壶的了。你呢?可以坐在城头看风景。

前提是你的行业前景要比较广阔,行业景气度要高。护城河再深,里面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又有什么用呢?

一旦发现行业景气度低迷,你想要“跳出”的时候,专业的“壁垒”属性就凸显了。这时候,它会成为阻碍你跳出的最大障碍。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沉没成本”。如果一个人投进了很多钱,却发现这项投资是错误的,那么,他投进去的资金越多,就越不容易纠正错误。跟赌徒一样,输得越多,越想回本,结果越陷越深。

这个术语表面是经济学问题,本质是心理问题。

如果专业选择失误,但这个专业又有较高的壁垒,也容易形成沉没成本,导致难以跳出。

说到这里,终于找到一点学文科的好处了:跳出(跳槽)成本低!

因为没有什么专业壁垒,没有所谓的护城河……悲催。

所以,如果你学的是文科,不妨反过来,把城市放在第一位。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气质,想粗犷,去西北;想豪放,去青藏;想灵秀,去江南;想挣钱,去岭南。

接下来,恐怕大学比专业更重要一点。

说实话,以文科类人才为主的用人单位,一般不怎么在乎专业。你是学法律的,学历史的,学中文的,学哲学的,拿过来都能当秘书使。

凡事有利必有弊,文理皆然。填报志愿,最怕的是“谋而不断”——考虑得很周全,左思右想,就是不下决定。这才是最大的坑。

还是先学学丁磊,给自己列一个大致的“填报公式”吧!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先秦之治》《少年读史记故事·秦汉霸业》《少年读史记故事·列国春秋》《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丁磊称给自己亿也不会躺平#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