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科普中国」
永恒之女性,引我等向上。
Dasewigeweiblicheziehtunshinan.
——歌德
vonGoethe
撰文
郭瑞东
今年7月19日,科技部、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当前硕士以上学历,女性的比例已经占到了一半以上,但博士生中,女性占比仍然不足。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分别为6%和5.3%。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专家学者中,女性也占比仅为10%左右。
图1.教育部网站-年教育统计数据
在学术圈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仍然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现象。年,《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统计了全球多个国家、多门学科自年以来活跃的论文发表学者,发现女性研究者的比例虽然有所提升,但也只占到了27%,且存在严重的学科差异。
图2.年以来各学科,多国科学界活跃的男性和女性主导的科研论文发表者的比例。(红色为女性,蓝色为男性)[5]
今天的文章将结合多篇相关研究,指出学术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及其影响,随后尝试分析问题的源头,并讨论相应的干预手段。
女性:在科研中被忽略
年7月2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刊登了一篇论文[1],分析了-年间在顶级医学期刊发表的篇医学论文,发现有第一作者是女性的论文占35.6%,通讯作者为女性的论文占25.8%;女性一作的论文被其他学术文章引用次数的中位数为36次,而男性一作的论文被引次数的中位数是54次,远高于前者;女性通作的论文被引次数的中位数为37次,而男性通作的论文则高达51次,亦远高于前者。这样的情况不止出现在医学领域,化学领域也是一样。根据《自然》(Nature)杂志年的报道[2],化学领域女性作者的论文被引率相比男性作者的论文少了25%(平均5.6次对比平均7.2次)。
女性科研人员不仅在论文引用上被忽视,在收入上,也面临着不平等待遇。根据新西兰的去年的研究[7],学术成就和产出相等的研究者中,女性比男性的终身收入要少13.2万美元。而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一份报告[8]显示,于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或工程学领域长期就业的人,女性年薪中位数为美元,而男性为美元,比女性高出24%。
女性从事学术研究的一大阻碍在于养育孩子。《自然》杂志于今年7月20日发布的新闻稿[9]调查了个国家的多名女性科研人员,结果显示,34%的女性会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后离开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相关的全职研究岗位。对于留下的女性,养育孩子带来的影响则会逐年累计:在第一个孩子出生9年后,这些做母亲的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比做父亲的科学家平均少了10篇。
图3.在计算机科学(蓝色)、商学(红色)和历史学(绿色)领域中,女性和男性在第一个孩子出生前后的人均累积论文发表量。不同学科的性别差异大小不同,可以看到,在属于STEM类的计算机科学领域,女性生育后发表论文的数量明显下降。[10]
这一调查与年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的一篇论文[3]的结论相吻合,后者同样指出养育子女对女性科研人员的影响更大。考虑到照顾家庭本就会影响女性学者的职业发展,论文引用量及收入方面的差异显然会进一步扩大她们与男性学者之间的差距。
图4.年之后,男女科研人员的职业长度、年均产出、总产出和总影响力(红色为女性,蓝色为男性)。可以看出,对于最优秀的20%,女性和男性之间差异巨大,且这一差异来源于职业生涯的总长度不同。[5]
女性研究者被忽略造成的影响
众所周知,钢琴的琴键尺寸是为男性定制的,这显然增大了女性弹钢琴的难度,可见工业标准无疑会极大影响到音乐界的发展。
同理,学术界的性别不平等也具有深远的现实影响。
今年6月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3]显示,-年间在美国的所有生物医学专利中,由女性主导团队(指女性在团队中占比≥50%)发明的专利明显少得多。
图5.至年间,由男性主导团队(男性在团队中占比>50%)和女性主导团队发明的专利数量。[3]
研究者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对这些专利进行分类,发现女性主导团队的发明更倾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