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大部分的家长对于自主招生只知其名,到底自主招生是什么,却一知半解。自主招生,又称为自主选拔,是高校选拔录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为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这一弊端的方式。
自主招生分为“校荐”和“自荐”,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者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亦或者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提前了解心仪高校的录取名单,在通过高校考核之后,同心仪高校之间签订协议,高考后可以享受降分录取。
入选自主招生的考生必须都要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生源地所在省份的确定,成绩在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省级招生办应该向考生选报的试点学校进行投档,试点学校在进行综合评价之后,再行自主选拔录取。但根据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的人数不能超过试点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人数的5%。
越来越多的考生加入了自主招生的行列,不少家长也不再单一的认为“高考就是唯一的出路”,而是认可“自主招生也能上大学”,然而,这样的想法和观念是否正确呢?这就不得不说对于自主招生理解的误区了:
要想有参加自主招生的资格,必须成绩特别好才行?
学生的成绩大概在怎样的程度可以参加自主招生呢?
之前学生不用功,最近才开始努力,还是等成绩上来之后再来考虑自主招生吧!
大部分的家长和学生都有这样一个顾虑,认为只有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才有资格报考自主招生,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分明是家长们没有真正了解自主招生政策的用意,走进了误区。自主招生的重点是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成绩并不是重点考察的对象。
从最终的申请结果来看,每年都有那么一些学生,明明成绩并没有达到一本线,却还是获得了自主招生加分,从中间我们看出来什么呢?只要你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参加自主招生,如果能够获得高校的加分资格,那么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就等于多了一个机会。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也很容易让学生失去通往理想大学的另一条“捷径”。这对于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是逆袭的绝佳时机,并不是成绩好,就可以参加自主招生,也不是成绩不好,就没有资格参加自主招生的。
获得自主招生加分之后,学生就只有报这所学校一个选择了?
其实不然,自主招生所提倡的是双向选择,考生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前可以得知自己是否拿到加分,等高考成绩公布填报志愿的时候,再决定是否选择走自主招生这条路。
如果在此过程中,发现高考成绩不理想,那想读好的大学,自主招生这个选择就是救命稻草了,因此,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特殊类型批次上就要填写已经获得自主招生加分的学校。但如果成绩很不错,相比较自主招生加分之后,自己的成绩还能上一所更好的学校,那也可以选择放弃这个自主招生加分,转而选择更好的大学和专业。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不小心把获得自主加分的院校放在了平行志愿中的任意位置上,就表示放弃该加分院校,在录取的过程中,即便你获得了加分,也会被当作普通考生。
要想参加自主招生,必须要有学科竞赛获奖的经历?
这明显是误解,虽说自主招生的重点在于“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但并不是绝对。有获奖经历固然好,但除了竞赛获奖这一办法之外,还是有很多的途径可以证明学生具备这些能力,比如:学生的作文曾经在杂志报纸上发表,有发明专利,高中期间还发表过学术论文,单科成绩优异或总成绩名列前茅,有计算机等相关专业领域的特长等等,都是可以作为自主招生申请的条件。
大部分的高校会在招生简章会说明“对于所报类别的专业有浓厚兴趣,相关专业领取得过突出成绩,在相关领域确有突出特长者,申请人须得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但重点是“奖项≠自主招生加分”,一定要谨记。
既然有加分,那就一定要报更好的学校?
多数考生的成绩可能并不稳定,但家长们总是想既然加分了,冲着物尽其用,也肯定要选择更好的学校才行,要不然选择跟考生水平比较近的院校,那不是浪费了机会?但其实,也正是因为这种盲目的观念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原本可以获得的加分机会。
考生的成绩可能跟学生各个方面相关,高考的成绩也有可能会因为发挥失常等比平时成绩差一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固然重要,但自主招生重点是“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加分更多的是绑定到专业的。
在选择院校的时候,还是建议选择稳,以平时的成绩作为基础,加上一些冲的精神,两者相结合,申请自主招生院校,让自己的机会最大化,有双重保障。
以上是自主招生的一些误区,要注意避免,随着自主招生改革的逐年深入,每所大学都在通过自主招生吸纳优秀人才,甚至有些省市因此调整了招生计划,也有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