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首位华人主席让年轻人知道,职业晋

10月26日,当《中国科学报》记者见到刘国瑞(K.J.RayLiu)教授时,他刚从中国计算机大会的讲台上下来。

作为一位“明星科学家”,他从基础的物理理论突破出发,提出了一条崭新的技术路径,解决了30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室内精准定位难题,领导开发了世界首个厘米级室内定位系统。同时,他还于年成为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首位华人主席。

IEEE是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专业技术学会。作为其首位华人主席,在建构学术共同体方面,刘国瑞有着丰富的经验。与此同时,他还是美国马里兰大学终身教授,曾培养出多名优秀的博士,有些已成为IEEEFellow(会士),对于人才培养也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方法。

构建良好的学术共同体是营造健康学术生态的重要一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独家专访时,刘国瑞认为,“好的学术生态前提是有好的学术文化”。公平、公正、透明、包容应成为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准则。而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则需要构建一套严格的学术伦理体系,而且要“玩真的”。以下是主要对话内容。

刘国瑞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注重数量会失去研究本身的意义

《中国科学报》:您不仅和中国多所高校有过合作,所培养的学生也在中国一些高校任职。以您对中国学术界的了解,对构建我国良好的学术生态有何建议?您认为当今中国学术界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刘国瑞:中国的学术界进步很快。记得我改革开放初期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老师还在做比美国晚10年、20年的研究,后来就赶上来了,大概晚5年的样子,现在则基本平起平坐了,很多老师做得很好。

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那就是学术伦理问题。我给你讲一个实际的例子。IEEE从旗下的出版物中发现的学术不端者,有80%是来自中国的作者。也就是说,当中国的学术水平已经赶上世界水平的时候,学术不端问题也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否则会引起负面的观感。

《中国科学报》:中国相关部门也就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出台了不少规定,但仍有学者不能“令行禁止”。您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刘国瑞:在我看来,问题还是出在处罚的力度上,太轻了。以美国为例,如果美国一位终身教授出现学术抄袭行为,其教职就会没了。我是从中国台湾到美国的。我听说过,台湾高校的教授一旦被认定有抄袭行为,也会被立即解除教职。因为科学要追求真理,如果在学术抄袭上妥协,就会丧失信任度。

《中国科学报》:当下,中国学术界正在倡导“破五唯”,即评价学术成果时不能“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在这方面,国外的学术评价方式有何可借鉴之处?

刘国瑞:学术成就是不能量化的,否则,在量化的压力下,就会发生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一些中国学者之所以走上抄袭等学术不端之路,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注重数量会影响质量。在欧美高校,没有人会告诉学者应该发几篇论文,而是用质量评判一个人的成就。评判质量的时候,会邀请世界范围的同行来做公平、匿名的评议。

实际上,国外的研究机构和高校在评判学者的时候,也会看量化指标,但那不是唯一的指标,而是从学术影响力、成果质量等多个维度来加以评判。

如果过于注重成果数量的话,就会失去研究本身的意义。

《中国科学报》:现在中国也在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同行评议如何才能公平、公正。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刘国瑞:我觉得这是文化的问题。据我了解,在中国学术界,社交很重要,与“大咖”的关系很重要。在国外,我们没有这样的事情,没有“运作”,而是在公平的环境下竞争。这就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学术伦理制度,即游戏规则,而且要代代传承下去。好的学术生态前提是有好的学术文化。不过,这是需要时间的。

学术共同体的价值准则:公平、公正、透明、包容

《中国科学报》:在您看来,IEEE在构建良好的学术共同体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刘国瑞:IEEE提供的是一个世界级的平台。它有来自多个国家的40多万会员,其中超过64%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此外,IEEE还有本期刊和杂志,每年还举办0多个会议,所以参与的人数远远大于会员总数。例如,每年到IEEE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