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邻梦
网友提问:现在钱越来越难挣了,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底层群众该何去何从?
回复:钱学森之问的源头:教育实行“格式化”学历认证。
钱学森之问,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格式化,把同类事物处理成相同的规格或样式。运用于计算机领域时,表示将存储介质进行初始化分区,形象的比喻就是将白纸划上书写格子线。
分层教学法,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属于最早的分层教学理论。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天地看待万物都是一样的,不会对谁特别好,也不会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所有自然生命都必须以被动适应+主动索取的方式适应自然生存环境。植物从自然物质中吸纳可溶于水的微矿物质结合光合作用生产生命养料、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动物体内......自然生命悄无声息地形成了具有相对均衡稳定性的“生态食物链”。
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成长发育最慢、成长可塑性最强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人类生命诞生之初和其它自然生命一样完全依赖“自然生态食物链”生存,饿了采摘植物果实、渴了喝山泉水、偶尔捕杀其它动物打牙祭、困了找个树杈或者山洞小憩......人类原始祖先的生活方式与当今许多杂食性野生哺乳动物没什么不同。但是,作为综合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动物,人类是自然生命体系中,唯一通过归纳总结、抽象发散形成复杂文字智慧的社群性动物族群,驯化播种植物的农业、驯服圈养动物的畜牧业和渔业、采矿加工制成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用具的工业、辅助人类战胜疾病的医药业等都属于人类主动劳动创造改良生活环境的基本方式。
孩子刚出生时只有最基本的生命体征、出生8个月左右开始能爬、1岁左右能走能试着说话、3岁以后可以自己独立吃饭排便、7岁以后基本实现行动自主、15岁以后基本具备完全独立民事行为能力......年过花甲之后独立生存能力开始下降、直至个人最终回归大自然,人类个体生命轨迹犹如完整的抛物线、独立自主生存能力不会突然驾临也不会突然消逝。因此,为了更好地将业已形成的文明生存方式世代传承下去,人类社会形成了自然生命体系中最完备的群体生存技能传承体制——教育。
考试合格线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
学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馀,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营丘,地潟卤,人民寡,於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後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於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於威、宣也。
国学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於有而废於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家里的粮食充足之后,才会钻研形成人际社交礼仪;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之后,才会追求荣誉和耻辱等群体社交生存价值。出生在原始丛林里的人类祖先会辨识采摘植物果实+捕获猎物+防御敌害、出生在农牧时代的人类先辈会耕种+畜牧+加工制作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用具、出生在中国的孩子们讲汉语+写方块字+使用筷子吃炒菜米饭馒头面条、出生在印度的孩子们讲印地语+写+吃手抓饭、出生在英国的孩子们讲英语+写ABC+使用刀叉吃面包酱汁......非遗传性人类社会文明生存方式的传习具有时代+地区+民族差异性。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今天,学校教育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以统一的标准遴选老师组织升学考试核发学历证明,辅助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现代人类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但是,公平教育却带来了一个不非常棘手的难题——如何让每个孩子吃饱、吃好。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现有人类文明生存经验证实了一个基本事实,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即使同卵双胞胎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成长差异,那些在特定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必定舍弃了许多,比如学习成绩好必然放弃了部分自由游玩时间、体育运动好则必然在文化学识上有所疏漏、科研工作者必然舍弃自己耕种田地、卫国戍边则必然舍弃与小家长相厮守等等。
人们常用“十个指头不一般齐”比喻人或事物之间总会存在对比差异,不会人人都一样、事事都一般。有的孩子智力发育更快、有的孩子体能发展更好、有的孩子喜欢绘画、有的孩子喜欢音乐、有的孩子喜欢文学、有的孩子喜欢文学、有的孩子喜欢历史......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完整个体,他们拥有各自不同的综合成长节奏,就如同一颗果树上的果子成熟总是有先有后。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白话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每个人都是千里马,只是他们将欲前往的方向、时间根本没法用统一的标准检测出来,更没有人能够准确预言其他人未来可能取得重大成就的领域和时刻。既然没法甄别各个孩子的差异性成长潜能、没法预知每个孩子何时能够展示自我才能,最稳妥的办法便是尽可能统一对孩子们的综合成长教导、尽可能全面运用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去激活孩子们的个体成长潜能。因此,人类教育发展史便是从生活逐步走向职业、从单一技能传授走向全领域文化技能研习,教育工作进化完善的过程就是不断叠加升级教学内容。
《增广贤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类把时间花在哪里,就会在哪里收获果实。然而,时间对所有自然生命都一视同仁,不会克扣某个生命的生活时间、也不会刻意宽恕某个生命的生活时间。因此,教育工作职业标准化在为社会发展建设的同时,必然影响培养差异化的特殊人才,特别是那些才华凸显时间晚且不被标准职业教育学历认证的人才大概率就将被埋没。所以说,钱学森之问的源头:教育实行“格式化”学历认证。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需要来自家庭的无私陪伴、需要来自学校和社会的谆谆教导。育邻人:探索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以期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建成社区邻里相帮的教育服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