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之中,最常见的操作失误便是专业选择错了,而高校专业的选择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真的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所以在志愿填报时千万不能马虎,至少要对该专业的大致学习内容及毕业从事岗位等有个初步的了解。
在过去,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很老实也很直接,专业设置都一目了然,从专业名字就能基本知道读了这个专业干嘛的。比如“铸造”专业,听起来都感觉带有厚实的工业风。而现在这一专业改名叫“材料加工成型”,虽然有过一小段的蜜月期,但是最终还是未能逃脱“生化环材”的魔咒。就当大家都适应了这种节奏时,高校为了缓解招生压力,玩起了“专业打包”,说好听点是大类招生。除了个别(比如临八)专业因为其特殊性还单独设立之外,大多数专业已经冷热搭配招生了。
美其名曰为了考生的兴趣着想,在大一时不分具体专业方向,在大二进行专业分流。听起来很美好,但是分流时能如愿的考生实在是少得可怜,分流到不太理想的专业也只能以“技不如人”来安慰自己。不过各个高校的大类专业打包方式不同,因校各异。比如西安交通大学专业设置许多都是“工科试验班(钱学森班之xxx)”,而哈工大则是“工科试验班(智能土木与智能交通)”这种不带冠名的。甭管哪一种,你不看具体的包含专业,想知道具体分流专业是很难的(哈工大还稍微能直接点)。
年的高考又出现了新的情况,“超短裙”现象被教育部明文禁止了,所以今年大类招生的打包力度空前绝后。比如某交的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直接捆绑,这真是玩心跳啊,高分录取的你存在被分流到护理学的风险,就问你怕不怕敢不敢报。而广东某校的计算机大类包含了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类等,这完全跟计算机就不搭边的专业也被囊括了进去,无一例外都是要将“冷门专业”赤裸裸地推销出去,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总会有人顶着风险去报的,这也是高校有恃无恐的最大砝码。
还有典型的某校“生医工实验班”,是不是听名字就是生物医学甚至掺杂工科属性的专业,若不看细则就肯定会吃亏。包含的分流专业居然是“生物医学工程,药学,生态学,农学”。没错,都是相对冷门的专业,如此实验班说实话实在是迷惑性太强了。你说我想学医,哪怕就是从临床医学分流到了基础医学或者预防医学,起码还在一个频道上。直接从计算机到土木,从生物医学到农学,这种落差实在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分流时肯定会有一部分人无奈接受)。
目前的“大类招生”,初衷是美好的,为了给学生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除了极个别高校能做到完全依靠兴趣来选择,大多数高校只是披着大类招生的帽子,将冷热专业的招生分类从高考挪到了大二进行罢了。所以考生在报考时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真正实力来选择,比如你高考分不算太有优势,捡漏进某校某大类专业,如果不是大学一年级超常发挥,那么很大程度上就是分流的下限专业了。如果真如此还不如在报考时选择一录取分稍低一点的能保专业的高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