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是国内高校的先驱,国内首批“自动控制专业”,最早国内人工智能专职研究机构,全国自动化及人工智能领域首个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群体,中国自动化学会首届CAA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创新团队奖,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战略性顶尖团队),中国第一款宇航级别视觉信息处理芯片,“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四连冠。
这里追逐星辰大海,
这里始终斗志昂扬。
这里就是
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我们的愿景: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强大的师资力量
人工智能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中国工程院郑南宁院士为学科带头人,专任教师32人,教师中国家领军人才7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5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占比超1/3。此外,还聘请来自马耳他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特聘教授开设专业课和实验课。
人工智能学院教师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首批资助(年,全国人工智能领域首个创新团队),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战略性顶尖团队)(年,全省高校科研机构首个战略顶尖团队),中国自动化学会“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创新团队”(年,全国首批人工智能创新团队)。
年初,位于华盛顿州西雅图的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AllenInstituteforArtificialIntelligence,Ai2)发布了一项新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在质上开始有了赶超美国的趋势。数据显示,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中国学术机构第一位是庞大的中科院,而西安交通大学则位于大陆高校第三位,仅次于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引用次数高达次。
年8月,Acemap团队开发了全球顶级研究机构排名系统AceRankings,该排名系统根据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的A类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引用量,对中美Top50的研究机构和相关学者进行了排名。西安交通大学在至年十年间论文引用量位居全国研究机构第五名,进入前五名的机构还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大学。其中,根据过去十年期间的统计数据,西安交通大学在CCF推荐的A类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篇,引用量2.4万余次。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西安交通大学发表论文篇,引用量1.9万余次,引用量位居全国第4名;在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领域两大顶级会议CVPR(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ICCV(IEEE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上发表论文66篇,引用量1.6万余次,引用量位居全国榜首。
郑南宁、孙剑、龚怡宏、刘妹琴、陈霸东5位教授同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表明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具有突出的国际影响力。
科研贡献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西安交通大学人机所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先导性的成果,代表了我国当时机器视觉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人机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我国第一套高性能机器视觉与车辆牌及车型识别系统;
●我国第一台精密装配机器人视觉系统JZR-V;
●在国内率先开展无人驾驶研究,研制出一系列无人驾驶验证平台;年团队获IEEE智能交通系统杰出团队奖,-年连续四年获"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冠军,推动了无人驾驶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在复杂动态交通场景理解、无卫星导航实时定位和路径规划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内首次实现L4级无人驾驶智能车;
●年,编写出版内容丰富、前沿交叉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一书(中英文,63万字)引领和带动了我国人工智能本科教育的发展,成为目前国内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建设方面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指导书,并受到国外一些著名高校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