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浙江大学、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管委会承办,首届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公益大会在杭州市余杭区成功举办,浙江广电蓝媒小记者受邀参与活动。本次大会围绕主题“技术赋能公益·创新蕴含温情”邀请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分享交流,共同探讨技术与公益的融合之道,以科技助力公益,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与关爱。
活动中,技术公益合作签约仪式、CCF公益大讲堂启动仪式、首批CCF公益大使聘书颁发仪式、CCF技术公益黑客马拉松发布仪式分别举行。大会发布了《CCF技术公益年度案例集》,经过连续3年的发展,技术公益案例集已形成了共同挖掘技术公益背后的人、技术、案例,提升科技力量在社会公益范畴内的正向影响力,方向涵盖新技术赋能弱势群体、普惠教育、绿色环保等。年度CCF技术公益案例集最终收录优秀案例72项。
大会举行了首批CCF公益大使聘书颁发仪式。为了更好地推动技术公益事业的发展,传播科技正能量,公益工委启动了CCF公益大使征集活动,经过2个多月的策划与准备,共招募CCF公益大使81位。CCF公益大使代表着科技与公益的结合,对内通过在各专委、工委、分部、YOCSEF及分论坛中,整合学会内部资源,形成“技术公益”统一的品牌与合力。
在CCF公益大讲堂第一讲中,陈纯院士带来了《区块链赋能数字中国建设》主题演讲。王怀民院士以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为例,带来了《开源创新的启示》主题演讲。周晋峰博士基于中国绿发会多年的工作成果与思考,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与计算机》主题演讲。
此外,会议围绕“技术赋能公益”主题展开专题论坛。论坛由赵剑教授主持。由OPPO资深软件应用产品总监张智昊、小米集团技术委技术向善负责人王怡苹、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助理研究员焦阳、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无障碍智能通信产品总监陈锐泽、武汉科技大学教授顾进广、滴滴出行适老化与无障碍出行产品负责人韩立波依次带来精彩观点分享。
蓝媒小记者张渃溪:于教授,我想问一下中国的人工智能和美国的人工智能相差多大?
于教授: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得比较晚,美国发展得比较早些,如金融、医疗、安防等在产业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我国也在不断祢补差距,近十几年发展迅速,相对于某些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语言识别、人脸识别、机器翻译等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得到了国际市场认可。总之,我国的人工智能正向着美国的人工智能不相上下地发展。
蓝媒小记者池雨谦:ChatGpt方便了人类,如果它不断迭代、修正,直至有了自主意识,那么是否在不远的将来会脱离人类的掌控?
于教授:ChatGpt对我们现在来说是没有影响的,因为ChatGpt现在还没有我们大脑里的想象力,如果一旦植入芯片,ChatGpt有了想象力之后可能就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但是目前来看,它不会威胁到人类。
蓝媒小记者陈绍坤:我的太外公年纪大了,记性不太好,请问人工智能能不能改善这些老年人的生活?人工智能技术是如何帮助聋哑人士和盲人更好生活的呢?
吴博士: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老年人还有那些残障人士有很大的帮助。听障人士用手语跟外界沟通,但是我们正常人看不懂手语,那么现在的计算机可以做一个叫手语识别的技术,就是用图像技术把手语翻译成计算机语言,这样我们正常人就能看得懂并和他们交流;盲人虽然他们看不清楚,但是他们听得见,所以我们就用语音技术把字都读出来,就比如盲人电影院,我们把电影的画面讲给他们听,让他们也能欣赏到电影的美妙。
蓝媒小记者陈绍坤: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治疗疾病吗?可以复制器官吗?
顾静军博士:复制器官有克隆技术,比如一个肝坏掉了,可以把肝细胞取出来克隆出来,但是现在的技术只能克隆一团一团的细胞,里面的血管还克隆得不太好,我相信未来这项技术会变得更好。
蓝媒小记者陈绍坤:我在学的计算机编程算人工智能吗?
谢栋教授:编程是人工智能的前置,人工智能是通过编程实现的,现在的人工智能可以事先给他一些判断做一些算法。比如问你一部电影好不好看,你有判断,但是人工智能需要人才能判断,所以它里面会有1和0,1就是是,0就是否。然后我们把这部电影好不好看拆成个问题,如果这部电影有50个以上打1,那就是好看,如果50个以上打0,那这部电影就不好看,人工智能就用这种逻辑方法做判断。
蓝媒小记者刘可欣:请问人工智能能替代老师吗?
吴国斌博士:这是个好问题,技术发展变化得非常快,它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去做个性化学习。目前我们一个班级大概有三四十个同学,未来计算机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