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晔高雪松外语教师混合式教学认知

外语教师混合式教学认知与

实践研究述评

韩晔高雪松

文献引用格式:

韩晔,高雪松.外语教师混合式教学认知与实践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01):74-83+.

作者简介:

韩晔,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二语写作,外语教学;

作者邮箱:hanye

hit.edu.cn;

高雪松,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外语教师发展,二语习得,语言教育政策。

摘要:

本研究通过回顾国内外近10年混合式外语教学高水平论文,梳理一线教师对混合式外语教学的认知及实践情况。研究发现,国内外外语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内涵、师生角色定位、制约因素的认识与学界主流观点大体一致,但也存在教师对具体混合课程设计或翻转课堂模式理解片面的个别情况。在实践层面,国内外混合式外语教学都以翻转课堂为主,但国内翻转课堂教学环节更完整,且生生互动协作不限于实体课堂。非翻转混合教学则多以实体课堂主导,辅以线下拓展实践。基于以上,本文提炼出微观实践难题与教学对策,并进一步提出了具体教学建议。

1.引言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信息化外语教学逐渐由电化助教、网络助学,走进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生态建构新阶段,强力带动了外语教学模式的推陈出新。其中,混合式教学是国内外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一大热点。新冠疫情影响下,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及地区都将线下课程向线上大规模迁移,既收获了丰富的教学创新成果,也得到了一些经验教训。回归实体课堂后,如何继续有效利用这笔宝贵的财富是亟待探讨的议题。因此,混合式外语教学模式不单是对教育技术更迭的回应,更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诚然,混合式外语教学为教师带来了从理念到实践、从内容到技术的诸多挑战。教师若要熟练驾驭混合式外语教学,必须深入理解这一教学模式,并持续在实践中反思改进。为推动这一过程,本研究通过梳理近10年围绕混合式外语教学发表的SSCI与CSSCI论文,探讨国内外一线外语教师对这一教学模式的认知情况及实践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教学难点,提出对策。

2.概念界定

2.1混合式外语教学定义

混合式外语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混合式外语教学可以是传统实体课堂与线上学习的混合,可以是多种教育技术的混合,也可以是多种教学观、教学法的混合;狭义的混合式外语教学则指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前提下,结合线下与线上学习所长,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何克抗:1)。本研究采用这一狭义定义。

与实体课堂相比,混合式外语教学能够整合互联网所提供的海量真实语料,提供有意义的外语学习及使用契机,实现师生-生生远程互动体验。与纯粹的线上教学相比,混合式外语教学又具有学生熟悉的实体课堂,使其获得一定安全感,不易在海量资源中迷失,或因仅有远程互动感到疏离。此外,混合式教学可打通线上线下环境的界限、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的界限,更易实现个性化学习(戴朝晖:77)。

2.2翻转课堂

目前国内外混合式外语教学的常见教学模式之一为翻转课堂(Bakla)。截至年2月近10年间外语翻转课堂最高引SSCI论文(Hung)、最高引CSSCI论文(胡杰辉、伍忠杰)都将其定义为颠倒了讲授在先、作业在后的传统教学顺序、且常辅以或整合教学视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虽然这一定义并未要求翻转课堂必须融入信息技术,但当前翻转课堂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获取内容、助其开展低阶思维能力活动(如记忆、理解)已成为常态(TecedorPérez;李京南、伍忠杰)。因此,尽管翻转课堂的内涵仍存在争议,但本文在此回顾的翻转课堂可概括为“线上自主学习-实体课堂互动内化”的教学模式。

理想情况下,线上与线下学习内容形成联动,即后者在前者基础上递进与拓展(吕婷婷:80):课前学生已完成深入自主学习,为内化环节做足准备;实体课堂上学生通过互动完成学习活动,通过观点碰撞深化认知。同时,师生角色应发生根本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更肩负学习指导者、学习促进者、资源创作者、教学活动中介者、学习活动设计者、反映的实践者等多重任务(成汹涌);而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积极开展任务式、问题式、协作式、探究式和项目式学习,甚至承担一部分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及教学评估工作(Bakla)。

3.外语教师混合式外语教学认知情况

教师认知是由教师所知、所思、所信构成的、指导教师实践的复杂网络,具有个体性、实践性、情境性、系统性以及动态性等特征(Borg)。根据国内外外语教师混合式外语教学认知相关文献析出的主题,本文将混合式外语教学教师认知细化为教师对这一教学模式内涵、师生角色、制约因素的理解。

笔者以“混合学习”“翻转课堂”以及“外语”或“英语”为关键词,以至年为发表时间段,在WebofScience上检索到SSCI论文篇,在CNKI上检索到CSSCI期刊论文篇。经手动排查,筛选出外语教师混合式教学感知研究论文28篇,其中SSCI论文9篇,CSSCI论文19篇。SSCI论文均为个案研究或质性研究,而CSSCI论文含6篇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研究论文(回收有效问卷数量最少41份,最多份)、6篇呈现教师-研究者反思的行动研究论文、2篇教师个案研究论文,以及4篇从师生双视角出发的混合研究论文。可见,国内外都比较缺乏在混合式外语教学背景下的教师感知研究,已有国内文献研究方法较为多样,已有国外文献则集中于质性或个案研究,缺乏大规模量化研究。

3.1教师对混合式外语教学内涵的认知

国外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领域虽有针对教师的大规模问卷调查,但其着眼点是教师对信息技术(ICT)融合外语教学的认知、态度、知识等,未能直接反映教师对混合式外语教学内涵认知的总体情况。在国内,近10年直接考察教师对混合式外语教学理解程度的大规模问卷调查仅见于张艳和许竹君()。该研究显示名教师参与者中,有75%对翻转课堂定义的解读准确。然而亦有教师将翻转课堂模式解读为课前学生集体备课,课中小组成员分工,按朗读课文、讲解长难句、翻译课文、总结段落大意四个步骤讲解课文,教师点评、补充和总结(吕卓童、牛健7)。虽然这一教学设计调转了师生职责,但学生讲解仍是“就课本论课本”,缺少应用知识进行有目的互动的设计,显现出一线外语教师存在将“师生职责翻转”而非优化认知环节作为翻转课堂的核心特征的个别情况。

国内外相关质性研究显示,教师解读混合式教学内涵时,受自身理论知识背景、实践经验、教学团队内部分工影响,会将混合式教学的侧重点置于不同维度上,因而呈现出个体差异性(MendietaBarkuizen:)。如有教师认为线上学习环节要唤起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自觉;有教师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