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教育往事四十年前的天才少年们,

卤米松乳膏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217/4338977.html

特约撰稿丨肥田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青少年计算机教育事业起步,踩在了一个与美国几乎并驾齐驱的风口上。

那些抢先一步接触到计算机的天才少年,赢在了起跑线上。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他们都在哪里呀?

01

年2月16日上午,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一楼。

一群人围着两个孩子,在等待一位贵宾的视察。

这一天,这里在举办上海的“微电子技术及其应用展览会”。两个孩子是一男一女,男的是1岁的初中生李劲;女的是10岁的小学生从霖。

他们都是被选拔来表演一门技术的——计算机。这个名词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多少人听说过。

两个人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拿李劲来说,他小学三年级就获得了徐汇区小学生数学竞赛的第一名,两年前的年又拿了首届“少年儿童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的冠军。因此今天才能坐在这里。

一直等到上午10点左右,他们终于知道了今天来的人是谁。

门口传来一阵阵喧闹:“邓小平来了!邓小平来了!”

一旁陪着的指导老师——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的计算机教师王颂赞反应很快,赶紧叮嘱他们俩:“今天是元宵节,你们就说‘给爷爷拜个晚年,祝爷爷身体健康!’”

没过多久,80岁的邓小平就在一群人簇拥下走到了跟前。李劲和从霖站起来敬个礼,问了声好,坐下开始演示。

按照计划,两个孩子熟练地操作着计算机。他们先是让屏幕上显示出“热烈欢迎”的中英文,然后调出了一个方头方脑的机器人,张嘴唱歌:“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邓小平看着,点了点头。5年前他访问华盛顿,名美国孩子在肯尼迪艺术中心给他演唱的,正是这首歌。

最后,一枚身上标着“中国制造”的航天火箭在屏幕上拔地而起,几个大字跳出来:“中国,飞向宇宙!”

图/网络

整个过程分钟,表演很顺利。邓小平兴致勃勃,看完了还不想走。李劲调出自己设计的一个计算机程序,和它下了一盘黑白棋,结果输了。邓小平笑了,问了问他们俩的姓名和年龄,跟他们握手,还摸了摸李劲的脑袋。

在离开之前,邓小平向四周的陪同人群和媒体记者说了一句话,声音很响亮。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这句话,迅速被媒体报道出去,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比如,李劲的父亲就受此事影响,成为了一名计算机教师。

被邓小平“摸过脑袋”之后,李劲高一那年被特招进清华大学,2岁拿到计算机博士学位后赴美,先后就职于夏普、微软,又回到中国,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创始人之一。

另一位在现场给邓小平表演的小女孩从霖写了一篇文章,叫《难忘的一天》,回忆了这一天她在现场表演计算机操作,两次跟邓小平握手的经过。

“离开展览馆,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肩上担负的责任。”

这篇文章被收进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很多年轻人第一次认识邓小平的名字,都是从这篇课文开始的。

那位王赞颂老师,后来一直工作在计算机教育领域,带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计算机人才。

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出了一个秘密:

当年邓小平视察时,媒体的报道其实有点问题——关于那句改变历史的话,“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他(邓小平)说得很响亮,但是因为说的是四川话,所以是‘抓起’还是‘做起’,我们也不确定。”“在场的报社记者都录下来了,录音送到中央办公厅,第二天下发的文字材料里写的是‘做起’。”

02

中国的青少年计算机教育事业,跟改革开放几乎同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过一周年的年12月,北京景山学校的校长游铭钧朝年轻的数学教师沙有威喊了一嗓子:

“走,跟我去拉计算机。”

两个人去了国家科委办手续,把一台电脑拉了回来。

景山学校是一所专门进行教学改革试验的重点学校。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浪潮中,它的地位让它能更早地开眼看到世界。

年月,游铭钧和沙有威就接待了一个日本来的教育代表团。日本人告诉他们,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都在搞青少年的计算机教育。游铭钧决定在景山学校也尝试一下。

几个月后,国家科委主任方毅听说景山学校在搞计算机教育,决定把自己出访美国时带回的一台电脑转赠给景山学校,就是这台。

▲视脑牌计算机(图/网络)

说是电脑,这台由美籍华人虞有澄从英特尔公司辞职出来创业,制造的VidoBrain(视脑)牌个人计算机,看起来更像一台打字机。

它没有显示器,必须接到电视上才能使用;它也像一台游戏机,因为需要插卡,有特制的APL计算机高级语言卡,有游戏卡,甚至还有四个手柄的插入接口,以及配备的手柄。

当时大部分中国人都不清楚,美国的电源制式跟中国不一样,电器不能直接往墙上的插座插。很快,这台计算机的电源就烧坏了,辗转了北京很多家工厂才修好。

这台电脑,成了中国大陆第一台用于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电脑。靠它,景山学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小学计算机教研组。中国最早接受计算机教育的一批孩子由此产生。

几年后的年“六一”儿童节,学校拍了一张照片,上了杂志的封面:两个戴着红领巾的男孩子,一个人朝屏幕上指点,另一个操作着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两行字:“我们爱科学”“欢庆六一”,和一个卡通图形。

图/网络

两个男孩子分别叫余晨和李葆春,都是学校计算机小组的积极分子,后来分别考上了北大和清华。

如今,他们一个成为第三方支付平台易宝支付的联合创始人、总裁,一个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终身教授。

中国最高层领导人对科教事业是极度重视的,中国青少年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快。年才起步,到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竞赛”,主要面向初中生。报名的竟有多人。

他们都要面对这样一道大题:

编写一个让计算机和小朋友玩“剪刀,钉锤,布”的游戏。用1代表剪刀,2代表钉锤,代表布。计算机先从1,2,中随便选一个数。然后印出“?”,请小朋友也从1,2,中随便选一个数输入,根据“钉锤赢剪刀,剪刀赢布,布赢钉锤”的规则判定胜负,打印出:“NINYINGLE”(您赢了)“NINSHULE”(您输了)“BUYINGBUSHU”(不赢不输)如果小朋友输了,或者不赢不输,就来再一次,一直到小朋友赢了为止。要是小朋友给出的不是1,2,中的数,就提醒他“NINCUOLE”(您错了),请他重新输入一个数。

今天回过头看,我们会发现:中国的青少年计算机教育事业,幸运地踩在了一个与国际几乎并驾齐驱的风口上。

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的计算机普及浪潮方兴未艾,如今那些闻名遐迩的世界级互联网巨头基本都不见踪影。美国和中国的计算机教育起步的时间,其实相差不远。

那些抢先一步接触到计算机的天才少年,赢在了起跑线上。

拿中国多名少年参加程序设计竞赛的年来说,此时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还在上小学,但他已经向老师提交了一份有关电脑打印输出的设计方案。同一年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刚出生,他同样是在小学的时候就学习了BASIC编程语言。

他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0

从年开始,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竞赛一直举办到今天。

它的名字也改成了“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ationalOlympiadinInformatics,简称NOI),在竞赛中选拔出来的选手组成国家队,再去参与国际比赛。

这项竞赛似乎是一个征兆。它为中国今天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播下了最初的一批种子。

拿一所位于中国西部地区的学校——成都七中来说,就在这项竞赛中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绩。

为了响应邓小平那句“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成都七中很早就开设了计算机课,不少教师都是计算机的拥趸。其中一位数学教师谢晋超把自己的办公室隔出一半做成计算机房,让学生们随时可以上机,并学习用计算机证明一系列数学、几何定理。

参与这项工作的一个学生叫王小川,他因此得了不少奖。年副总理李岚清视察成都七中时,还专门看了他的计算机操作表演。

为了迎接视察,王小川做了不少技术方面的准备。没想到副总理问的竟然是这样一个问题:

“小同学,你一分钟能打多少字?”

两年后的年,王小川为首的四名中国少年参加了在匈牙利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不仅捧回了团体金牌,每个人还都拿到了一块个人金牌。

王小川是四人中成绩最好的一个,世界第二名。他因此被保送到清华的计算机系,多年后创业搞出了搜狗输入法。

有媒体提及当年那个问题,写道:“这个看似简单的小问题背后却蕴藏着对汉字信息传递的深切期望,也引发了王小川对于变革汉字输入法的思考。”

成都七中被计算机改变了命运的学生还很多。有腾讯的COO任宇昕、美团的副总裁包塔、滴滴的副总裁何晓飞、网易有道的创始人庄莉、脸书的首席软件工程师郑晓强……

当然,还有一个,是王小川在七中的高中同桌。

他对C语言、编程毫无兴趣,一心就喜欢看漫画、追动画、打游戏。什么《七龙珠》、《乱马》、《灌篮高手》、《圣斗士星矢》……他基本都买了一整套,同学们整天围在他身边蹭书看。

同桌叫陈睿,本来一心想学文科,但因为七中搞的计算机教育,学校旁边又是成都电脑城,他早早就开始接触编程和硬件,结果报了理科。

当时七中提倡多参加课余活动,下午只上两节课。一放学,他和同学们就奔到成都电脑城去,“流着口水”看那些硬件。他记得很清楚,当时一块英特尔的奔腾CPU售价是元。

如今我们可以查到,年成都城镇单位职工的平均年工资是元。如果买下这块CPU,还能剩下多元。可以大吃一顿美味的冷锅串串。

可能是因为太爱看漫画耽误了学习。在陈睿只考上了成都本地的一所二本学校。但王小川评价说,他这个同桌身上有独特的诗人气质。“他会思考一些感性的哲学问题,比如人如何面对死亡”。

如今陈睿做了B站的董事长,终于过上了天天跟漫画、动画、游戏打交道的生活。

“打”得不认真都不行。B站的用户们一不顺心就跑到他的账号底下,提醒他思考哲学问题。

比如,什么时候面对死亡。

04

时光荏苒,21世纪已经来到第22年。

计算机已经跟水、电、煤气一样,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最基础的设施,基础到甚至这三个字本身都默默隐没,很少出现了。

如今的中国,1.28亿人口中,光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就有11.8亿——占比89.1%。当年大部分人不知计算机为何物的中国,如今成为世界互联网应用最广泛、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邓小平当年为中国播下的那粒种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腾讯、阿里、美团、滴滴等公司向社会民众提供衣食住行的服务,处处都离不开计算机与互联网。这样大的需求,触发了社会对从业人员的巨大需求,反过来又催生了青少年的学习热潮。

其中仅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