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给重构教育带来契机中国教育的线上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教育被迫转到线上,开始了一次“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战演练。数十万所学校、2.8亿学生、万教师走上一条他们完全没有走过的路——暂时脱离现实课堂的在线教学之路,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线上大迁徙”。

在这场“迁徙”中,学生、家长、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着深刻而不可逆的变化,需要重新去定义。

一场阵地战正在打响

武汉离汉通道关闭后,2月6日,为保障全国高校在线教学的网络畅通,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连夜向全体用户发出了一封信,宣布进入战时保障状态,并向接入高校承诺:疫情期间根据学校需要升级带宽。截至今年6月,CERNET已经为近所高校升级带宽超过G。

然而,虽然当前我国行政村的光纤和4G的覆盖率都已超过98%,农村及偏远地区学校网络接入条件不断改善,但盲点依然存在。没有互联网基础设施,在线教学就是空中楼阁。

疫情暴发后,家住西藏昌都市,就读于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的斯朗巴珍在开学上网课时,只能爬到雪山山顶才能收到网络信号。在学校和《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联动下,中国移动西藏公司昌都分公司连夜开工迅速建成一座新基站,斯朗巴珍得以在家上网课。

如果说通信网络是这次实战中寸土必争的阵地,那么教学平台就是先进趁手的武器。

疫情期间,钉钉、雨课堂、学习通、腾讯会议等师生耳熟能详的在线平台,其用户都得到爆发式增长。其中,雨课堂用户增长了万,覆盖超过个院校机构;钉钉用户截至3月31日已经突破3亿,疫情期间支持全国14万所学校在线上课。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汪潇潇认为,在线教学平台用户的快速增长是挑战也是机遇,这会带来这些平台持续扩容,并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在线教学情况的需求实现功能的快速迭代,持续创新。

此外,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在线教学实战中源源不断的弹药。然而,虽然有大量的在线课程对线上复课进行有效支撑,但线上教学对实操类课程是一个巨大挑战。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两年前有感于实训场地等的匮乏,利用VR技术自主研发建设了虚拟实训室,搭建了混合式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不少高校、职校也表示,要加强对虚拟仿真实验、实训课程项目和资源的开发。

在线教,是重构而不是“搬家”

在疫情期间,并非所有教师都能游刃有余的上网课,甚至很多教师连最基本的在线教学技能都不掌握。

根据清华大学今年2月初的一个摸底统计,位教师中不到20%的教师能熟练掌握基本在线教学技能,教师普遍对于是否能够开展高质量在线教学存在较强的焦虑感。清华大学为此组建了覆盖几乎所有学科、有着丰富网络教学经验的15名教师组成的临时专家组,负责给全校教师进修辅导。

不但学校在行动,很多有在线教学经验的教师也打破学段的界限,通过信息化手段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其他教师,形成了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助。

上海交通大学慕课负责人余建波是国内最早接触慕课的教师之一。几年前,他做了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5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