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涵,毕业于河北省衡水第一中学,高考理科分(语文,数学,英语,理综),目前就读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人工智能方向)。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由国际人工智能领域著名学者、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周志华教授担任院长。学院目前设置“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系统与应用”两个专业方向,充分发挥了南京大学在人工智能方向上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优势。人工智能学院的重要支撑平台之一——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近十五年的三次国家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蝉联计算机领域第1名。
学院与具有出色创新研发能力的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应用实践学习机会,就业前景非常好。人工智能学院师资力量雄厚,高水平教师团队%进入本科教学环节,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夯实基础、深化专业、加强实践。学院国际交流广泛,与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国际交流机制。
相遇AI,渐入佳境
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在许多同学看来几乎是“死亡课程”,难度高、密度高、体量大是其基本特征,在第一学期就开设了离散数学、数学分析、高等代数、c++程序设计等等。但是对于刘佩涵来说,任何新事物的学习都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想明白这点,就会十分淡然。
按部就班地规划好每天的事情,不为琐事所累,便能逐渐寻求到其中的独有乐趣。对理工科的深厚兴趣、人工智能学院良好的师资、令人期待的发展前景让他一丝不苟地在专业道路上前进。
刘佩涵认为任何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新事物是一个熟能生巧、集腋成裘的过程。由于上大学前对计算机了解不多,他几乎没有基础,刚学习程序设计的时候,连在visual上创建一个项目都不会。经过自己多次的摸索与探寻,才慢慢掌握了其中的门道。
“逐渐熟悉之后,会感觉程序设计的过程还是挺有意思的”,刘佩涵如是说。
另外一个困难点在于数学分析,“期末考试的前几道积分题花费时间会较长,难度较大,但是平时注重积累,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学弟学妹们就算之前没有太多计算机基础也是可以报计算机相关学科的,计算机其实是比较好熟悉的”,在言语中,刘佩涵透露出坦然与坚定。
刘佩涵生活照
初逢南大,来之则安
谈及与南大的相遇,刘佩涵说一是看重了学科精度,二是欣赏大类招生模式。高考出分后,他去了解合适的高校,渐渐对南大增加熟悉感。他认为,南大有着较高的学科精度,基本上每一门学科都很好,另外,大类招生的模式有利于深入了解大学的专业,获得更多的接触机会,而不至于盲目报考。
在一学期的大学生活中,刘佩涵谨记学习不可放松的原则,相对其他系来说本专业的课程较多、难度较大,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和练习。“其实大学的环境比中学要宽松一些,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更加独立自主了”,刘佩涵加入了魔方社和自行车协会等,在保障学习的同时也将自己的课余生活经营地丰富多彩。
谈及对南大的印象,刘佩涵说道:“初来南大仙林校区时,它给我的印象是安静、整洁,同时也很有活力,之后平时在这里常常感受到一种踏实、求知的氛围。而鼓楼校区相比更加古朴一些,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在他的身上,也能让人感受到与南大精神气质相契合的儒雅与平和。
被问及未来规划时,刘佩涵坦言:“我希望以后可以读AI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将来从事算法方面的工作,大学四年还是要以学习为主,争取可以保研,大四想要出去实习一段时间。在保证学习投入的同时,参加更多活动,掌握更多技能。”
回首高中,进之有道
对于高中理科的学习,刘佩涵回顾道:“基础知识很关键,尤其是理综的很多课本知识点。要学会重视时效,不能盲目努力,要杜绝低品质的勤奋,为使学习高效,首先要对自己有合理的评估,查漏补缺,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方法,不可人云亦云,努力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自己真正的提升,动脑的勤奋才是真正的勤奋。平常练习时试着把眼界提高一个层面,大多数同学往往是过于盲目地做题,很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