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竞赛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
主办单位: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面向对象:高等学校计算机类、网络空间安全类、软件工程类、电气信息类和其他相关专业本科学生与研究生归属产业:互联网与信息产业赛事品质: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承办单位:温州大学、温州市委网信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协办单位:CCF网络与数据通信专业委员会、CCF互联网专业委员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
竞赛目的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简称“C4-网络技术挑战赛”,以“适应新变、激励创新、甄选英才、助力产业”为办赛宗旨,目的在于适应网络技术与应用的快速发展,对接经济社会人才需求,服务于网络强国建设,促进学生在网络技术研究与发明、设计与开发、应用与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培养,促进相关专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变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范畴的产教融合、产学协同育人,促进学生科创成果的产业转化与创业孵化,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产教融合。
3
参赛对象
竞赛面向各高校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以不少于2名、不多于6名学生组成的团队为参赛单位;团队所有成员在报名时按对参赛作品的贡献度自行排序;一位学生不能同时担任某赛项两个参赛团队的队长。鼓励跨专业、跨学科与跨高校组建团队,鼓励境外高校组队参赛。每支团队可有1至2名指导教师,允许有一名指导教师来自企业。每校报名限额根据不同赛项设置。
参赛资格以学生报名时所具有的在校学籍为准,已毕业的学生不具备参赛资格。竞赛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组别,以所有成员中的最高学历作为参赛团队分组的依据。候选奖项的团队须提供所在学校开具的学籍证明材料。
4
竞赛内容与形式
竞赛形式为作品赛,分为创意(A)、攻关(B)两大系列。其中,创意(A)系列的作品主题、实现技术或平台由参赛团队自行确定,并为网络空间与信息安全单独设置“A-ST”专项,参见附件一“A-ST项目指南”;攻关(B)系列包括行业知名企业参与规划的两个专项,分别参见附件二“B-EP1项目指南”和附件三“B-EP2项目指南”,参赛团队自主选择参赛项目,并根据相应的参赛指南与要求进行作品的选题与实现。
5
竞赛评审与晋级办法
(一)A系列作品1.晋级选拔赛资格赛阶段,根据参赛规模与评审成绩的排序确定晋级选拔赛的规模与作品名单,淘汰不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2.晋级挑战选拔赛阶段,在确定各赛区的获奖名次与奖项后,各赛区的本科组第1名作品和研究生组第1名作品晋级挑战赛(注:前提是作品评审成绩全国排序须位于前三分之一),除此以外的所有作品按评审成绩的全国排序晋级,总数不超过选拔赛参赛作品总数的20%或资格赛参赛作品总数的10%。(二)B系列作品B系列的资格赛和选拔赛由组委会组织评审,并根据评审成绩及排序确定晋级选拔赛、挑战赛的规模与作品名单;资格赛不设限额,原则上,每校入围B系列每个赛项选拔赛的作品数不超过10项。(三)晋级后参赛队员与指导教师变更在资格赛报名成功后,不允许变更参赛团队成员组成,少于2人或多于6人的团队失去参赛资格。每支参赛团队的指导教师组成与顺序原则上不可更换,确有不可抗拒原因需要更换的,须在下一竞赛阶段作品申报开始前一周向组委会提交书面申请,在获得批准后生效。
6
竞赛的奖项设置
(一)A/A-ST系列的奖项设置1.资格赛不设置奖项。2.选拔赛的奖项按赛区单独设置,分别按照赛区参赛规模的10%、20%和40%比例确定一、二、三等奖并颁发电子证书。3.挑战赛按A/A-ST各自参赛规模,设特等奖不超过2名,一、二、三等奖若干,具体设置见下表。
(二)B系列的奖项设置1.资格赛不设置奖项。2.选拔赛与挑战赛阶段的奖项与奖励依不同的企业定制赛项(EP1/EP2)独立设置。3.选拔赛奖项按赛区单独设置,分别按照赛区参赛规模的10%、20%和40%比例确定一、二、三等奖并颁发电子证书。4.挑战赛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具体设置见下表。各赛项特等奖由组委会视第1名作品质量决定是否设置。
(三)“英才计划”奖赏1.所有报名B-EP1和B-EP2赛项的团队可分别获得华为、未来网络有关线上学习与培训服务。2.晋级B-EP1、B-EP2赛项挑战赛的团队可获得暑期“英才创新特训营”入营资格。3.A、B系列晋级挑战赛的团队可获得创业孵化或成果产业化转移的对接机会。(四)“优秀指导教师”奖指导学生队伍获本届大赛挑战赛特等奖、一等奖,或指导2支以上学生队伍进入本届大赛挑战赛,或近五年内指导学生队伍进入挑战赛三届以上的教师(注:近五年内已获奖者除外),可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候选资格,组委会组织专家从中优选若干位颁发“优秀指导教师奖”证书。
7
竞赛安排与报名
竞赛报名与各阶段作品成果申报均采用在线方式,请访问“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网络技术挑战赛”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