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严谨还是学术不端自然马约拉纳费米子

撰文

冯丽妃

编辑

宗华

3月初,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发布了今年首个撤稿信息,计算机巨头微软资助的一项颠覆性量子物理学研究被证明站不住脚。

这篇发表于年3月底的论文曾“非常轰动”——被认为最终找到了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确凿证据,为更先进的拓扑量子计算铺平了道路。

然而,该论文却受到质疑,经邀请的同行知名专家独立调查后被证实存在剪切、删除数据等操作,且结论并不成立。时隔三年,最终作者主动要求撤稿。

不过,事情并未就此了结。论文作者和检举者对此次撤稿是否为学术不端的定性仍各执一词。

作者在撤稿声明中就“科学严谨性不充分”而致歉。但近日,该论文的两位质疑者和其他一些研究者却认为,上述操作实际上是“学术不端”。

那么,论文数据处理从可接受到学术不端的边界在哪里?这一事件对于势头正劲的量子计算研究会有何影响?如何防止类似现象再发生?《中国科学报》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里程碑发现遭质疑后撤稿

年3月28日,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物理学教授、受雇于微软的利奥·考文霍温(LeoKouwenhoven)带领团队在《自然》发表论文称,在半导体纳米线中观测到马约拉纳费米子存在的有力证据。

这篇题为《量子化的马约拉纳电导》的论文一经发表就广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