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84岁老太造出国产芯片打破美国垄

?前言

芯片在电子设备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像小小的黑盒子一样的东西的研发也曾是我们国家发展道路上“卡脖子”的一个难题。在芯片的研制方面,我们在技术上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封锁,但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从未放弃努力,他们以献身科研的热情和报效祖国的斗志,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研发出我国的中国“芯”!

本期就为大家介绍"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的传奇一生。看看她为中国的芯片研制都做出了哪些巨大的贡献吧,以及中国的芯片具体的发展历程。

?人物介绍

年,黄令仪出生于广西南宁的一个小乡村。黄令仪家中有9个兄弟姐妹,黄令仪是家中第三个孩子。黄令仪的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有着良好的家庭氛围。

黄令仪出生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年幼时的她随着父母四处辗转。黄令仪年幼时的记忆多与战火和硝烟有关,她曾亲眼目睹一个五岁的她死于日军的轰炸之下,她内心痛苦不已。

她慢慢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她在心中暗暗发誓,她一定要努力读书,一定要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令仪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各方面都不落于人后,一直都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她一直都目标坚定,她清楚的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她要为祖国的强大而读书。年,黄令仪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对理想的追求,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

黄令仪从心底里认为,当前的中国,最紧迫的需求是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有了科技的加持,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更上一个新台阶。

那时半导体学科的研究是一个十分紧急且重要的任务,年,黄令仪在华中工学院电机及电器专业毕业后,她选择进入了清华大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深造。

经过两年来夜以继日的研究与学习,年,黄令仪学成归来,在母校华中工学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和实验室,她亲自给学生讲授半导体的专业课程。白天抓教学,晚上搞科研,在她的努力之下,她和她的团队研制出了半导体二极管,这也让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信心大增。

当时正值国家的困难时期,全国的粮食紧张,黄令仪的半导体项目也在被叫停的范围中。黄令仪得知这一消息,心里十分难过,但是这是全国上下面临的困难。年10月,黄令仪被分配到了中科院计算所二室组(固体电路组)工作。

虽然工作内容发生了改变,可是那些小小的晶体管仍然扎根于她心中,她渴望有一天能够继续进行晶体管的研究。

?重拾“老本行”

她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机会终于来到了她的面前,黄令仪的名字出现在了我国首台空间计算机的研发人员名单之中。这不仅是国家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难得可贵的机会。

得知这个好消息的她激动不已,但是这种情绪没有持续很久。她清楚的认识到这份任务带给自己的除了喜悦还有重大的责任个别压力,黄令仪身上的责任与压力是自己必须要面对的。

相比西方国家,我国当时的科技是落后的。我们当时从美国进口高性能的计算机都要受美国监督。第三次革命已经开始,我们不能在落于人后,我们要研究自己的计算机!

带着这样的抱负,黄令仪开始了她的研究工作。但是科研之路一路充满困难与艰辛,并不会因为她的努力和雄心壮志而畅通无阻。黄令仪开始了自己首项半导体三极管项目之中。

这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没有可以利用的参考资料,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研发人员人手也不足。每个条件都是研究道路上的拦路虎,但黄令仪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

时间紧,任务重,黄令仪带领团队实行“三班倒”的工作时间制度,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黄令仪开始研究工作之后,更是废寝忘食,除去休息时间,她几乎一直是待在实验室的,一天在实验室工作14个小时几乎是她的常态。

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经验没有技术力量的支持,黄令仪团队在早期研制的中功率管总是被低压击穿。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团队的工作人员心中带着疑惑,反复的测试和调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知道多少次的失败后,年,黄令仪带领的研发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中功率管。在年,使用了黄令仪团队研制的中功率管的计算机问世。靠着这台计算机,我们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了天,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半导体三极管项目的研究过程中,黄令仪团队摸索出了一套半导体工艺流程和规范,攻克了平面管、薄厚膜电阻等制备和器件封装等技术。

年到年期间,黄令仪担任中科院工程处课题负责人。年,黄令仪再次被调入到计算所,负责集成电路室的研究工作。

整个六十年代,我国的计算机的研究工作主要都是服务于重大国防工程,研究方向注重提高运算速度,忽视了计算机的整体性能的提升,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在社会生产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在这些国家,计算机的研究综合而全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计算机已经投入到社会生产中进行使用。

?更上一层楼

中国也不甘落后。年,中科院决定研制大型计算机。黄令仪又受命负责存储器和芯片的研制工作。接到这一份任务时,黄令仪觉得十分高兴,因为这是一份十分重要的工作,高兴之余,心里多了一分忐忑。

我国在这个领域内的研究几乎是一张白纸,国外也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很难找到相关的资料进行支持。没有资料没有技术,黄令仪和她带领的团队,又一次打开了一幅全新的画卷。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究竟要怎么展开,这是个问题。

尽管有重重困难,黄令仪和她的研发团队并没有气馁。没有资料,他们就自己摸索。他们再次发扬精神,成果不出来,他们就不停歇!

经过团队们夜以继日的努力和挑灯夜战的拼搏,他们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经历过无数的日日夜夜之后,黄令仪他们成功完成了研究任务,研制出了性能稳定的存储器,在研制的芯片的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黄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大型向量计算机”中。

黄令仪经过多年的学习与研究之后,终于可以在电路研究领域之中大展拳脚,她和她的团队决定向更快的电路速度冲锋。但由于所里经费紧张,黄令仪负责的项目不得不暂告一段落,她心中万般不舍与无奈。

由于黄令仪在电路领域的研究与造诣,年,她被公派到集成电路先进的美国,与当地一家公司进行深入的合作交流。她在合作期间参加了于美国举办的国际芯片展览会,而正是这一举动也深深刺痛了她的内心。她在会上四处寻找,众多的摊位中却看不到中国芯片的影子。她内心深知,我们的芯片已经被远远的落在了后面。

年回国后,黄令仪深知要做芯片要从基础研究做起,于是她潜心钻研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她从最基础的做起,由点到面,在集成电路领域铺开了版图。研究期间,她内心希冀能为我国的芯片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年,黄令仪受计算机所邀约,参与芯片设计。此时的黄令仪已经退休四年之久,芯片设计是个需要投入巨大精力与体力的工作。对于身体能否吃得消,黄令仪有过一丝的犹豫,但是她被胡伟武的目标所打动,她决定加入龙芯团队。

黄令仪和胡伟武有着同样的梦想,都希望中国能够独立研发芯片,能够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芯,摆脱对国外芯片的依赖。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各行各业不受制于人,才能粉碎西方国家妄图“扼制”我国发展的图谋。

科研经费不足,她提供11万元进行支持。她太害怕半途而废了,她也太渴望我们能够拥有自主研发的芯片了!她希望自己有生之年可以进最大的努力为中国的芯片研究事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虽然黄令仪有过研究芯片的经历,但是那已经是十多年以前的事情,技术和方法早已过时。于是,黄令仪下定决心,抓紧恶补知识,弄清楚这十多年芯片行业的研究趋势。虽然此时的她已经年迈,但是她这股拼搏的劲儿,让她感觉到自己并未老去。

龙芯团队深知我们国家的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团队里也形成了一股默契,只有发扬当年研究“两弹一星”的科研精神,夜以继日的工作,我们才有可能赶超西方国家!团队高强度的工作,让年轻人都拼尽全力,黄令仪也不甘落后。

黄令仪虽以年迈,但她像年轻时候一样,每天都把大把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她凡事亲力亲为,亲自拖着鼠标,盯着屏幕查电路。研究过程复杂,技术难题一个接一个,她晚上做梦都是在思考如何解决难题。

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让黄令仪的身体难以承受,她病倒了。但是她的内心仍在牵挂着芯片的进展。收到龙芯一号研究成功的消息,她高兴不已,觉得身体的病痛都消失了。

年,龙芯研发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此时的黄令仪已有68岁,她的身体已经吃不消高强度的工作。在圆满完成龙芯2C的研究工作之后,她向微电子所领导移交了全部工作,请求退休。

?老将再披挂

黄令仪回桂林老家之后没多久,龙芯研发陷入了新的僵局,微电子所的领导不得不请求黄令仪再次出山。在国家芯片发展面前,她不顾年迈的身体,毫不犹豫,再次投身科研一线。

黄令仪曾说,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她不只是这么说的,也是用实际行动这么做的。

在她回到龙芯之后的十多年里,每一张设计图纸,黄令仪都要亲自检查,力图避免错误和减小偏差,以最快的速度追赶国外行业。在黄令仪的带领之下,计算所的系统设计人员迈进了微电子设计的大门。在黄令仪和龙芯研发人员的的努力之下,龙芯芯片迭代升级迅速。

?“捷报”连连

“龙芯一号”“龙芯二号”“龙芯三号”相继问世,我国自主研发的芯片已经在各行行业投入使用。最值得骄傲的是,国产“龙芯”芯片已经投入到航空航天、通讯、交通和军事领域。

年我国发射了首枚搭载“龙芯”芯片的卫星,年“复兴号”和歼-20的雷达都使用的是“中国芯”,这意味着我国已经突破了美国对我国国有芯片的“封锁”,极大的助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年,黄令仪团队取得重大突破,研制出了能够追上美国AMD挖掘机CPU的芯片,芯片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年8月,黄令仪因此也获得了CCF夏培肃奖项,以表彰她在芯片发展过程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年4月20日,86岁的黄令仪因抢救无效离世。黄令仪的离世,是我国芯片事业的一大损失。黄令仪的一生都是在科研领域辛勤耕耘,她和她团队的努力让我国在电路行业的很多成果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她的无私奉献精神也鼓舞着后辈的科研工作者们。

?笔者认为

黄令仪前辈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会被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少年强则国强,科技兴则国兴,我辈应当追寻黄令仪前辈脚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谨以此文沉痛悼念黄令仪前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