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人生的奋斗原则用100分的能力,做8

首先,问你一个问题: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听到的次数最多的教诲是,要勇于去挑战,去尝试做高于自己能力的事情。以你的经历、认识,你认为这话合理吗?

每年的毕业季,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失业,如果你去招聘单位和应聘者中做一个小调查,反馈回来的答案必然是:之所以会找不到工作,只因为应聘者自身的能力条件与岗位的要求不符。

在《物种起源》一书里,生存的底层原则已被高度揭示出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不仅是职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角落,我们面对的第一关,永远都是能力关,能力不足意味着没有机会。别说是应聘,就算是去相亲,你要想博得对方的青睐,就要拿出高于别人的实力。

即使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能力的重要性,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往往误以为经验就是能力,以至于在竞争中总是功败垂成。在职场问答平台上,我经常收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明明有三年的工作经验,面试官却说我不适合这个岗位”、“我过去就是做的会计审计,复试时却被‘能力不足’刷了下来,这是为什么”……

本质上,经验与能力的区别,就在于你的付出是否有创造性,借用《从0到1》里面的描述来说就是:如果你工作的实质是从1到N,那就是经验居多;如果是从0到1,那就是能力居上。

在《找对梯子,没有你够不到的人生》里面,作者Juan曾举例分析经验主义者与能力主义者之间的差异:前者的职业更多是从事一些程序性的工作,比如行政助理、人事文员,你不需要过多去考虑什么,只需要在框架内,像机器人一样把任务按部就班地做好就足够了。后者更加看重的是他所从事的工作是由有创新性,其呈现的结果是否能带来更加优秀的效果,比如程序代码、创意设计。

近年来,我们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人生需要清零,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将过去清零,让自己重新开始。”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将自己的能力清零,忘记怎么走路、说话,那会是怎样惨淡的一种场面。如果你只是忘记了某些经验,而依然保持量力而行的行动思维,那么无需多久,你依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出色地完成工作。

所以,在未来的规划与奋斗中,请刻意把自己锻炼成一个能力思维型的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能力思维,首先就看他是否敢于迎接新的挑战,并从过去的经验、积累、见识积累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想源泉。在这里,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偶像就是被沃伦·巴菲特称为“人生导师”的查理·芒格,他就是善于从过去的积累中,抽象出最根本的知识点,然后把不同学科的核心东西糅合成一起——这就是他的能力思维框架。每次做决策时,他就用这个能力思维来检验判断他的思考与选择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宗宁在《格局逆袭:普通人的制胜之道》里告诫读者:“一个人若想从底层中脱颖而出,最好的选择就是用分的能力去做80分的事情,不要盲目你去捣鼓自己不懂的东西”。判断一个人是否成熟的基本条件,首先就看这个人在新东西面前是不是老是蠢蠢欲动,这就好比如丢一根骨头,吸引过来的总是小狗,而老狗却视而不见似的站一边一动不动。

常言道:“明天和意外,你不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到来”。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要先有能力再去接受挑战却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因为你猜测不到下一秒会遇上什么事,碰见什么人。所以,你要想往能力思维的方向去发展,你要从现在就开始去做,而不是从现在开始就做到。很多时候,现实留给你的,就是一大堆繁杂、乏味、重复性极高的琐碎。所以,你要学会去布局,具体说来就是:

·确立你要努力的目标;

·设置两个最后期限,一个是理想的deadline,一个是现实限定的deadline;

·将你的目标切割为小目标,然后定时去检验每个阶段你是否配备相关的能力。

在《十四堂创意人生课》中,李欣频提到了一个例子:有这么两个年轻人,为了追求,经常需要跟大他们20、30岁的人打交道,本来20出头的他们并没有什么让别人耳目一新的履历、能力,但晚上他们回去之后,缺什么就恶补什么,凭着这么一股狠劲,后来的他们硬是成为了跟前辈平起平坐的人物。

另一方面,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存在共同之处的,我们还要学会的一点是:能力迁移。我们不可能什么事都从头开始去积累,而思维的转变和能力的思维可以带给我们极大的优势,举一个例子,学语言学出身的你未必懂程序,但语言表达也是需要讲究逻辑性的,而程序就是一个逻辑性极高的东西,当年,新东方的王强就是凭借着这一点,顺利说服了纽约州立大学的教授,入读该校的计算机专业。

在日常交流中,我听到这么一种说法,听起来甚有道理:“人生的经历,是有周期性的,这一次错过了机会,下一次还会有机会。”然而,即使经历可以重复,重现的形式是变化难测的,有一个讽刺故事可以对此做出形象而生动的回答:有一个虔诚的教徒被洪水淹没到了胸口,再不得救就会被淹死。然而,看见木盆时他没有抓住,救生艇来了他也不上去,只相信上帝会来救他。结果可想而知,当他淹死后问上帝为什么不来救他时,上帝的回复是:木盆和救生艇就是我派去救你的。

人生的战场,不是学校里面的考场,绝大多数场合下,我们并没有预习、复习的机会,一个不经意的举措可能就改写了我们一辈子的走向。所以,在每一次的选择与努力中,我们一定要撸起袖子往绝里干,用远高于任务要求的能力去完成我们的使命。

正如李笑来在《韭菜的自我修养》一书里面强调的:那些没有什么资本的人,一定要摸清规则,要凭能力来做决定,不要脑子一发热就跟着发疯,别人输了可能很快就卷土重来,但你们一旦输了这一次,可能就要出局了,因为你们没有什么雄厚的赌注,你们只有这一次的机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