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专业的名称叫做“教育技术学”,看名字,应该既有教育,也有技术。很多人认为,既然是“教育技术”,当然可以去当老师。可现实情况是,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能去当老师的只是少数,反而有不少学生跑去跟码农抢饭碗。
为什么说这个专业是“舶来品”?这个专业的课程有哪些?学了这个专业怎么就业?来听缪老师说几句吧。
一、专业历史
我们的教育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不少成型的教育形式了。但是我们的教育技术学史则并非如此,咱们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从美国引进的。最早的时候,教育技术学培养的是做幻灯片的专业人才(那个年代没有PPT,幻灯片的设计制作非常麻烦,很多老师避之不及),毕业生就业的方向除了学校,还有我们依然能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见到的“电教室”。
仅仅从目前的情况看,美国的大学,多数并不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中国的很多师范大学,反而有不少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
美国人培养教育技术学人才,多数集中在研究生阶段,因为这个学科需要一些理论沉淀,需要一些实践经验。所以有不少教育界从业人才,会在就业一段时间之后,选择深造教育技术学。我们的情况不同,有不少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在深造的时候,会选择转到其他的专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咱们一起看看国内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学什么,毕业生怎么就业吧。
二、课程内容
曾经的教育技术学,聚焦于幻灯片的设计和制作,以此来辅助教学,提高效率提升效果。如今的教育技术学,专注于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目的依然是借用这些手段去辅助教学。它的课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教育学+心理学;第二类是计算机相关知识;第三类是专业的教育技术。
第一类里,有教育学原理,也有教育心理学。这些课程能够让学生们走近教育,具备一定的教育情怀和教学基本素养。
第二类里,有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也有互联网相关知识。这些课程似乎是这个时代全面教育的缩影,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基本都离不开计算机手段。
第三类里,有教育技术学、教育传播学,也有多媒体相关的内容。这些课程就是教育技术学区别于其他教育学专业的原因,也是这个专业所学广度的证明。
课程多,课程杂,学习起来难度不小。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怎么学,才能学得好,并且谋得更好的出路呢?我认为有一个中心,两个方向。所谓的“中心”,指的是你必须有某个细分领域的特长,至于“方向”,是两个领域。
具体来说,如果你对技术更加感兴趣,未来想在这个领域发展,那你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打磨自己的编程、后期、拍摄等技能。如果你对教育更加感兴趣,未来想在教育系统内发展,那你应该多下功夫在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方面,并且最好拥有一个学科特长,拓宽自己的发展路径。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要去学校应聘,面试者可能会问你,你有没有学科特长?除了信息,你还能教什么?我们没有信息教师的岗位,你能以别的岗位入职吗?
如果你要去互联网公司应聘产品或者开发岗位,面试者可能会问,比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的学生,你有什么优势呢?
如果你要去媒体公司应聘后期或者台前的工作,面试者可能会问,比起专业的传媒学、新闻学、广告学或者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你有什么特长呢?既然已经说到就业,咱们就详细聊聊。
三、就业方向
以上已经粗略提到过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咱们再拓展和总结一下。简单说,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既可以从事教育相关的工作,也可以做跟教育无关的工作。
教育系统内的工作包括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的教师和中小学老师。高校老师的门槛比较高,需要持续深造,获取很高的学历,还需要机会。中小学老师也不容易,因为对口的信息学教师岗位毕竟不多。
教育系统外的工作包括互联网公司、教育类公司、传媒类公司。这三个就业方向各有特点:互联网公司今年增速放缓,教育类公司受双减政策影响裁员不少,传媒类公司的需求一直也不是特别旺盛。
咱们总结一下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难以当上老师的原因:大学老师门槛太高,岗位有限;中小学老师大多数要求有学科背景,教职难寻。虽然在中小学里的确有跟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对口的信息学老师岗位,但应聘这个岗位也存在三个痛点。
痛点一,是全国所有省份中,只有浙江省的高考包含有信息学这一门课程,其他省份的重视程度不够;痛点二,是学校在招聘信息学老师的时候,不仅面向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毕业生,也会给那些计算机类专业毕业,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同学机会,大家需要公平竞争,胜者才能入职;痛点三,是信息学老师在不同学校的地位不同,如果运气不好,入职后你可能会成为学校的“专职网管”,你说你的心累不累?
一个专业,三类课程,两种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学就是这么一个专业。你认为它是“全能”专业,还是“四不像”专业呢?教育技术学,这个名字误导了很多学生,所学很广,学好很难。很多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进校后才发现所学与预期完全不同。你对它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吧。
长按点赞,一键三连,鼓励我多多创作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