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徐葳AI基础

机器之心原创

作者:邱陆陆

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清晨,北京下了很大的雨。尽管下午还要飞往美国进行学术访问,上午八点半,徐葳仍然准时出现在了位于清华FIT楼的办公室里。

在这里,他的身份除了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的助理院长之外,还有刚刚成立不到半年的「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

由姚期智院士牵头创办的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并不是清华的一个新院系,而是一家注册在南京的公司。当然,这家公司和清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由清华交叉信息学院的教授们组建,为交叉信息学院的科研成果做转化服务,并且因为公司本身是清华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的公司,公司部分属于学校。姚院士也向清华大学郑重承诺,他在公司未来所有股权收益,都将捐赠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

「我们希望帮老师们走通一条从科研,到孵化,到对接投资,甚至反哺科研的道路。通过帮他们解决政策上的、时间上的、团队上的、资源投入上的任何顾虑,给他们一个自由宽松的科研环境,也让他们的研究真正落地。」

从第一步搭实验室,到最后一步拉电线

「学校对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一直是很支持的。」徐葳介绍道。

有着深厚科研积淀的清华,在年出台了明确的知识产权转化与分配相关规定:「科技成果转化所获现金收益或股权,学校享有15%,原则上成果完成人所在院系和对完成、转化该项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分别享有15%和70%。」

但是即使学校对此持有赞成与支持的态度,给出了正向的激励,科研成果走出校门之后的转化之路,也仍然超乎想象的漫长。

「开公司和做科研非常不一样,有时候越是学术做得好的老师越不擅长开公司」,徐葳笑称,「很多VC找到我们院的老师,跟他说你这东西不错,我投资你开公司吧。但是你是个教授,所以你就好好做教授,把知识产权给我吧:你占10%,我占90%怎么样?」。然而即使是这样听起来非常离谱的条件,很多老师仍然因为不了解或者没有其他好的转化途径而选择合作。「从做出科研成果到获得经济价值,尤其是获得值得的经济价值,还有很长的距离。所以我们觉得还是应该自己来做创业孵化指导,我们不希望自己的老师作出了研究成果却收不回应有的价值。」

抱着这样的想法,图灵研究院在今年4月正式成立,如今已经有十多个项目开始了孵化。不过如果对比传统孵化器的业务范畴,你会对图灵的服务覆盖长度与广度大跌眼镜:图灵的所谓「孵化」,可以从「一位老师产生了一个科研想法」开始,到「调试和运维一个IoT摄像头」为止,跨过一个项目完整的生命周期和产业链上下游。

在项目最早期,图灵对孵化项目进行「科研支持」。

第一批就位的图灵全职员工包括HR与行政助理,紧接着公司还会招聘一批专职研发人员:「有一些想法,不是最最前沿的科研,但是是一个有趣的、可能会有用的课题。这样的探索性项目可能不适合清华的博士生做毕业课题,而且我们全院一共就23位老师,每年最多招收二十多位博士,也没有大量人手去做。同时一个课题没有商业计划书,普通投资人也没法做风险收益评估,也没法以普通投资行为支持它。」在徐葳看来,这就是「科研支持」要做的事:「如果我们判断,这个课题然很难、需要探索,但是并不是做不出来,而且做出来会很有用,那我们就会以支持科研的心态支持它:如果之后有收益那我们共同分享,如果最后没有收益只有科研成果,我们也一起承担风险。」

图灵可以为团队提供科研经费、提供人事管理支持,甚至提供研究场所:「我们孵化的一个公司是做AI新药研发的。用AI技术判断哪些分子和靶点有作用。AI筛药的速度那么快,当然需要专门的实验室批量化地去做实验来验证,我们在南京帮他做了一个实验室,多平米,还帮他招了一支做实验的团队。」

而当项目从科研阶段走到落地阶段,图灵希望给予的是产业链模块化的支持和上下游的模块化服务,这部分支持,被图灵称作「公共技术服务」。

「清华建筑系的毕业生未必盖得出房子,因为他不会砌砖拉电线。砌砖拉电线是脏活累活,但一定要有人干。建筑落地是这样,AI落地也是这样。不一样的是建筑行业存在大量技术工人,而AI行业没有。」因此图灵格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