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不言而喻。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当代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已严重偏离“立德树人”的目标,走进教育误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我所感觉的教育问题!
1、重成绩轻能力
“重成绩轻能力”是中国教育界近年来最大的问题和弊端。
成绩在择校中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小升初考试、中招考试、高考,成绩决定你在同等的身份背景下进入怎样的学校、接受怎样的教育、触碰怎样的圈子。
在未接触社会之时,成绩是对个人最简单的标签。舞蹈比赛一等奖就是多才多艺,学习成绩第一就是品学兼优,无论是面对亲戚朋友的赞叹,还是在家庭、学校均有特权!
然而,成绩不能成为衡量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唯一标准,各种各样的能力,也需要得到重视。
一个能把班级各项任务和活动安排地井井有条的人,行动能力必然极强;
一个随时能跟陌生人聊到一起,每个人都不讨厌他的人,交际能力必然是MAX级;
能主动做家务,能给父母准备晚饭,能独自完成作业的人,善良、细心、孝顺都是他的优点。
再看大学教育,只注重理论教育和绩点而忽视实践能力,让计算机编程专业的学生毕业还得重新培训,这是何等可笑?
目前我国已着手清理一批实用性不强的专业,转而向理工科等注重实践的专业侧重,这正是大学教育的一种进步。
2、重体魄轻心理
以往的教育只注重学习,导致学生普遍身体羸弱,跑个米就气喘,俯卧撑、引体向上更不用提。
如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成绩在中招考试中占比不小,让各阶段学校开始重视体育教育。
但在重视体魄的同时,教育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况。为什么校园欺凌屡屡发生?为什么罚个站、收个手机就能跳楼?为什么失个恋就想轻生、想自杀?
归根究底,还是当代年轻人受到的学习、生活、家庭、学校压力太大,却没有适当缓解压力的手段,导致一根稻草就能压死骆驼。
遥想当年,上课被罚站、打骂都是常态,但鲜有自杀发生,何解?思来想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才是根本。
3、重学校轻家庭
从前,“教师”在中国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并非说说而已。这也导致老师普遍有着极强的责任心,而家长,也放心把孩子交给老师教育。
如今,一方面“教师”的崇高地位在逐渐消失,导致教师既无法体罚学生,也不敢说重话,教师权威丧失,无法对学生起到威慑作用。
另一方面,现如今普遍是独生子女,舍不得打骂,稍让家长不满意,教师面对的就是投诉和处分。
最终的结果就是,家长希望老师全力教育孩子,老师不敢使劲教育孩子,导致学生两头空,没有收到应有的教育。
问题的核心出在家长身上。对青少年而言,老师确实有威严,但罚不责众,更何况面对那么多学生,老师也无法做到逐一对应。
因此,家长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在学习、思想、行为上进行呵斥和纠正,以便防患于未然,否则悔之晚矣。
4、重学习国外轻传统文化
中国在医疗、科技、军事等理工科方面落后国外很多,“师夷长技”纯属正常。
但偏偏很多国人,秉持着“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心态,总想着出国留学、定居国外。
诚然,国外的工作制度、薪资待遇、升值空间、医疗体系方面均有巨大优势,留学德国、定居美国尚能理解。
但留学到韩国、越南,与非洲人谈恋爱、结婚,被老外家暴,还反过来嘲讽中国男人太弱、中国社会太乱,这就很扯淡了。
究其根源,还是对中国文化不够自信。这就需要中国不断宣扬优秀传统文化,从小学起,从娃娃抓起,为每位中国人树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自信。
风水堪舆不是糟粕,百家思想博大精深,中医诊脉玄之又玄,只有从国家层面重视,大学摒弃对留学生的特殊照顾,青少年思想才能真正成长!
5、重读书轻思考
一直以来,中国都强调应试教育,强调“死读书”,要与正确答案“一模一样”,也不鼓励思考。
于是,很多人理论知识一套一套的,却不能举一反三,也不能发现书中的错误。
“毒教材”最能说明问题。“毒教材”陪伴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却直到去年才被发现,这充分说明了从出版社到教师、学生,在学习中都不注重细节。
但偏偏,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学习。
目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研究生群体,每年发表的专业论文、专利数量却极少,就是因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思维趋于固化。
教育,国之大计!我们在注重学习和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能力素质,从而向新时代的接班人道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