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载栉风沐雨,70载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赶超的历史性成就。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中国教育信息化事业也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卓越成绩,勾勒出一幅不断发展壮大的鸿图。
从无到有,教育信息化生根冒芽
自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人类便迈入了信息时代。年,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年,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万次的计算机在北京试制成功,这是我国电子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我国计算机研制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夯实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石。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萌芽时期。
电化教育百舸争流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各种训练班、进修班,编印教学参考资料,大力培训师资。由此,我国电化教育资源建设正式打开局面。同年,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化教育馆成立以及《关于电化教育工作的初步规划(讨论稿)》颁布,标志着我国电化教育的正式重启,也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正式起步。
据《开创电教新局面》报告,到年9月,电教工作开展得比较频繁,并且已经建立了电教机构的学校共多所。其中高等学校近所,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70%;中师多所,约占全国中师总数的40%;中专开展的比例数也较大;中学多所,占全国中学总数的7.5%;小学有多所,占全国小学总数的0.88%。在这些学校中,学生接受电化教育的课时平均达到总学时的5%左右。在幼儿教育、校外教育中,电化教育也有所开展。
虽然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各省市自治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电教发展仍很不平衡,但电教资源的高效建设有力推动了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百舸争流,电化教育酝酿着欣欣向荣的新景象,满是生机和希望。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
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参观微电子技术及应用汇报展览时,作出指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自此,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成为我国计算机教育(主要指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方针。
年2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观看小学生操作电子计算机时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由于国家层面的重视,我国掀起了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计算机教育由此真正进入了自点而面、自上而下的新的建设阶段。此后,计算机教育不仅逐渐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心,也为中国赶上信息时代奠定了人才基础,成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信息高速公路打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兴起,中国相继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产业部,旨在制定战略,统一规划,科学实施,加强管理,加速信息产业发展。
年,国家计委批复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建设项目,通过NCFC的国际出口与Internet互联,成为中国第一个运行TCP/IP协议的全国性计算机互联网络。由此开始了全面铺设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历程。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图片来源:CERNET导报)
年11月,连接全国所高校的CERNET提前一年通过验收,中国第一批互联网用户在高校诞生。经过25年发展,CERNET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学术网络,为形成现阶段IPv6规模发展提供了产业创新协同平台。现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IPv6用户超过万,是我国研究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开发重大应用、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试验设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在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中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拥有我国上百万的大规模IPv6用户群体,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远程教育初露端倪
年12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展远程教育有关问题的通知》,原则上明确支持发展远程教育,同时提出要全国规划和协调。网络远程教育正式进入国家统筹发展阶段。
年10月,教育部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列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年1月,国务院转发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利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计算机学籍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年,全国有16个省市,所院校实行了网上录取,占当年高校总数的82%,网上录取的学生总数达.7万人,占当年招生计划的54.75%,其中远程异地网上录取30.6万人,实现了网上录取省市数、高校数、学生数都超过半数的三个过半工作目标。
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再次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地位。
奋力进取,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成为信息时代国家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邓小平同志曾高瞻远瞩地提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这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针与目标,也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国家发展教育的重要战略位置。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中央的教育战略部署,都明确指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
到21世纪,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步入建设驱动发展期和应用驱动发展期。
新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启动
新世纪之初,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相关指导文件发布,有效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全国开展,加速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启动校校通工程。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年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六大工程之一,其中对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作了进一步规划,包括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创建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开展高等学校科研基地的信息化建设,研究开发学校数字化实验与虚拟实验系统,创建网上共享实验环境。该计划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展开。
截至年8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几十所重点高校,建设了分布在数理、化学、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与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与材料等领域21个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在已有建设的基础上,各建设单位已掌握网上合作研究平台运行中的关键技术,为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建立了一批比较完善的网上研究专业数据库,基本实现了建设单位之间专业科学数据的共享;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在争取国家高层次、高级别项目方面初见成效,部分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已承担国家计划、计划、攀登计划等重大基础研究项目。
教育信息化蓝图浮出水面
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年)》(以下简称《十年规划》),这是我国首个教育信息化长期战略规划,从国家层面对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国部署。
《十年规划》中提出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全国部署、加快实施,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到年,形成与国家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十年规划》正式发布和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会议召开后,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加强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数据显示,年,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大幅改善,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83%,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73%;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信息化教学日渐普及。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报)
技术与教育走向深度融合
信息化时代,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变革成为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年至年的五年内,我国以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为核心任务,进入了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阶段。以人人通为标志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意味着对教与学方式的进一步变革,这是对此前的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的进一步深化。
这一时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足够的便利和好处,使得整个社会对技术形成了高认可度;平板教学、翻转课堂、在线教育等教学模式,从试探走向了深化。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MOOC(慕课)、微课与SPOC(私播课)发展战略从初见曙光到如日中天仅用了五年的时间。
我国教育大数据近年来发展迅速,年成为中国教育大数据元年。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将大数据定位于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以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年11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这是大数据第一次写入党的全会决议,标志着大数据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大数据技术是21世纪最具时代标志的技术之一,大数据促进的学情诊断、个性化学习分析和智能决策,对于教育品质的提升、教育公平的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治理的优化都具有重要作用,有着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功用。
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主要体现了三个理念:一是进一步从建设走向应用,二是进一步从单点到全局,三是进一步从条线到融合。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在我国教育改革中承担着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全局战略的使命,要不断地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展开了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图景,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
追梦路上,走进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
改革开放前4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这个阶段称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年10月,办好网络教育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即教育信息化2.0时代。
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提出到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建设一个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从而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教育信息化2.0是要在1.0阶段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转段升级,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使中国教育信息化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从总体上讲,40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已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信息化2.0新时期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更是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
年4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一根网线,串起城乡课堂》,文章中写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上升到96%;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增加到92%;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已接入上线平台73个,其中省级平台19个、市级平台28个、区县级平台26个。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师共有万余人次报名参加活动,共计晒课多万堂,推出省级优课近17.5万堂,部级优课近6万堂,生成性资源达多万条,累计独立访客数达1.7亿。
教育信息化建设大数据(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求索不止,教育信息化有怎样的未来
未来世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等技术将此消彼长地相伴相生,它们之间彼此赋能,会使得通信与技术更加智能及便捷,也将会对教育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教育拥抱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创意、新应用将可能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增长,是一项存在无限变量的技术,它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