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技术力量支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成了一个网络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的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所有的教育资源得到了沟通,构架了一个全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实现了真正的资源共享,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环境。我们为了提升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需要集中分析合理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核心素养培养契机。在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下,我们结合计算机教学特点,利用“扶学”模式契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扶学;自主学习
“扶学课堂”源自于我校“铸品扶学,力行致远”的校训。我校秉承传统,致力于“铸扶”学生,打造品质学习课堂。“扶学课堂”强调课堂上有师生生命的成长,课堂上有师生相互的扶助,师生在课堂上是命运共同体。在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扶学这种教学模式慢慢走进课堂,我们在运用这种新模式的同时,也在积极思考如何让扶学学习更加有效,更加符合课堂的需要和学生的层次水平,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盲目地追求每节课堂上的扶学学习往往让我们进入了一些误区。比如说对扶学学习的理解,对师生在扶学学习过程中参与比例的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根本上对这种新教学模式进行全面思考。
一、思考背景
我校“十二五”期间,坚持课堂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坚持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搭建了特级教师进校园、骨干展示课、组内研究课、新教师过关课等不同形式的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初步形成了提升课堂的有趣有效度,形成了“和谐号”小组合作模式。
但随着教研的推进,由于缺乏统一教学模式引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各不相同,参差不齐,且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大有市场,教师不愿改变,懒得改变,也不知怎么改变,因而固执己见,直接影响教师对教材教参的理解、学习与实践,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判断,固而学校还存在大量低效无趣的课堂,学生学的无趣,没有收获感,教师教的无趣,没有教育成就感。
我校的“扶学课堂”的教学改革目标一是解放教师思想,改变以往课堂以“教”为主的课堂模式,重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力,改以“扶助”学生学为主要模式的“扶学课堂”,从而解放学生的大脑与双手,促进学生真学习。实现学校课堂由“教”向“学”的转变,学生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课堂由“有效”向“高效”,学习由“无趣”向“有趣”等方面的转变。教学改革目标二是根据学科的特征,形成较为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做精教师对学生的精准扶学环节、做细生生之间的和谐号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打造学生对教师的质疑与提醒环节,形成课堂互动的金三角(师生、生生、生师),使课堂互动更加高效、更加立体、更有动力。要切实做到目标,就需要我们多揣摩。
二、了解扶学的特征及其意义
“扶学”有三层含义:教师用爱与智慧扶助学生,成为组织与引导者;学生之间用友谊与智慧相互扶持学习,成为合作者;学生用信任与智慧扶助教师,助力教师成长,让教师更懂学生,更懂教学,更懂教育。核心是学生要有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所以说问题是知识积累、思想、方法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美国教育和培训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习金字塔”(LearningPyramid),用数字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留率)有巨大的差异。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小组讨论”、“实际演练”、“马上使用”、“教别人”……这些学习方式的效果在50%以上,以前我们会无意识地用了这些方式中的一种,当时的效果一定很好。
三、开展有效的扶学
“计算机”学科对小学生来说,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发兴趣。要使小学生的自发兴趣在时间和空间的考验中成为永恒或更加高涨,就需要教师的智慧了。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小学生能在未来教育中立于不败之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是我们不能把枯燥乏味带给学生,使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失去兴趣,我们要使学生们学习得有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负的责任越多、参与的越多(越接近开放的探究)并不能说明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越是有效,教师在其中起的指导作用要根据具体的课程来分配。实施有效的扶学教学应把握四个关键:
1.便于学生发现的问题情境
《火柴人跳舞》是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第一章的内容。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通过应用造型的变换来实现角色的动画效果,对于学习Scratch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是制作动画和游戏的基础,对学生来说是了解该软件区别于他们以往所接触的静态图画软件的第一课。同时为了配合角色动画,本课也安排了控制舞台背景颜色变幻的内容,事实上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拓展因为角色也可以变换颜色,舞台也可以变换“造型”,只是舞台的造型变成了个个不同的背景。而本节课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演示讲解为辅。问题导向、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穿插其中,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绘制新角色,编写脚本切换造型。而在绘制新角色中为了避免造型运动时产生位移,学生自主发现需要设定造型中心。
通过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观察火柴人在运动过程中忽上忽下,没有参与到提出问题的角色中,而是通过学生自己对作品评价提出了问题,这个过程就完全充分地交由学生自己来进入主动学习的角色,同时也进入到了扶学的下一阶段:解决问题。
2.基于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
扶学学习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实现师生双赢,单纯的完全开放式在这个主题上显然行不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身认知结构需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确立这种学习观,就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产生创造力。
3.“放”中有“扶”的学习指导
有效探究学习的精髓就在于既确保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彰显了教师在整堂课中的指引和灵魂作用。扶学学习最忌讳的就是从头到尾完全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环境,表面上看来整节课活泼、探究气氛浓、学生参与度高、作业完成度好,似乎是一节优质示范课,但这些表面的“繁荣”背后,留给学生课后的印象最多的就是这堂课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在操作,对知识点的梳理和操作过程的有效与否却是不明不白的。教师在活动中的及时指导,对这个学生来说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
4.及时准确的课堂评价
新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需要新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评价应该是双向的,既有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又有教师对自己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行为的反思和评价,两者缺一不可。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句话在开展有效的扶学课堂中越来越被认可,只是把握好学习中的“扶”与“放”的度,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最大化,这是一项长期的实践工程,信息技术教师自由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过程中,才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徐建梅.浅谈计算机教学策略分析[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
2.钱伟钢.小学科学课“学习任务单”设计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3.吴学谦.浅议趣味性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15):64-65.
4.肖玉林.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01):.
5.许婷婷.教育意识缺失形态下的小学计算机高效课堂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17):49.
6.陈晓辉.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计算机信息教学平台设计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