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本科到博士,一路从来没有参加过“正规考试”的张逸中,如今创业了。他的创业项目最终的方向是——颠覆传统教育。
32岁的张逸中,是个典型的“斜杠青年”(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人群)。他是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的一名在读博士,写论文很慢,却总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他是上海STEM云中心的创始人,有着近人的团队,获得了经纬中国、火山石、创新工场等知名风投的青睐;他是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以下简称ISEF)的特邀评审,专门给全世界的学霸“下绊儿”。
“想让未来的中国孩子,不仅会解题,也要会出题、会思考。”几次ISEF评审做下来,他发现在宏观层面中国“牛蛙”输得很惨,“中国学生爱‘炫技’,他能给你一串很牛的代码,你能感受到他的算法特别厉害;美国学生爱‘解决问题’,他用很普通的技术,却在尝试解决环境问题、生态治理问题等身边实实在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全国如今有很多人在做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教育,但能把这件事儿做专业的却寥寥无几。张逸中算是一个。
高考可以再来,机会转瞬即逝
5年6月,张逸中手里拿着一张放在当下可以直接叩开名校大门的ISEF大赛奖全球学科二等奖的证书,却被即将开始的高考难住了。此前,他一直在准备ISEF大赛,并未针对高考进行过复习。高考开始前5天,他才刚刚从美国回到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家。他安慰自己,“高考大不了再考一次,但在美国与牛人对垒的机会可是失不再来的。”
当时,他的破格材料被上海市科协送到了中国科协,中国科协走程序送到了教育部。他自己则坐在家里暗自下决心,“不论是哪所高校,只要它是第一个看上我、来录取我的,我就去那里读书。”
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是第一个向他抛出橄榄枝的。此后的本硕博,他全程在华师大完成,师从中科院院士何积丰。
他成了何老最喜爱的学生之一。尽管他论文写得慢、SCI文章发表得少,但他总能得到各科专业老师的喜爱。同学们也看不明白这个总是被老师们赞誉“很优秀”的男生究竟优秀在哪里。成绩不高、绩点一般,也没啥特别拿得出手的代表作品。
很多人不知道,这实际上就是张逸中的“常态”。“拼命学习、考分奇高,有什么用?我们到底为什么而学?能解决什么问题?”他总有天马行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