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GPT等大模型AI的推出,人工智能又一次火了。中国首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主编称:“我们的小学生如果不能适应将来机器人遍地走,人工智能到处有的未来时代的话,那是比较悲哀的”。人工智能真的要从娃娃抓起吗?
作为人工智能从业者,两个孩子的妈妈,我表示非常费解。
从小抓要怎么个抓法?再加一门考试呗?然后发现一通刷题猛如虎,最后还是考不过GPT?与其学人工智能,不如调整下应试教育!
只要还在采用做带标准答案的卷子为考核方式的人才选拔方式,必然会导致题海战术,各种花时间研究应试技巧的现象出现。
于是,必修课变成了刷题,考试拿到分儿为王;
在家的选修变成了让家长苦不堪言的摆拍打卡,反正考试不考这个,走个形式就好了,大家心照不宣;
课外兴趣班呢?变成了各种炒概念和割韭菜,资本的狂欢。
steam本来是很好的教学理念,打破学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做项目形式的学习。比如,大家共同探讨解决小区的垃圾回收问题;电梯坏了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流浪猫狗冬天无处可去问题;家里做饭时,做好了最后一个菜,第一个菜就凉了的问题。。。
传到我们的教育市场呢,必须穿上白大褂,带上护目镜,一堆看着就贵的教具安排上走起。
编程一定要绑上乐高,名字都冒着贵气,让你高攀不起,又觉得亏欠了孩子。作为计算机专业,科技从业者就纳了闷了,编程和乐高有什么关系?
现在,逻辑全变了啊!
比起小镇做题家,人工智能更会做题。只要出好了题,人能做到80分,AI可能能做到90,怎么比?更恐怖的是,最新的消息是AutoGPT也问世了,只要大的方向和目标定好了,AI可以自己出题自己做,我考我自己。
小镇做题家已经没有出路了!花高价培养的各种能力,又都是虚的,在将来的人工智能武装下的时代,
现在加上一门人工智能必修课,有用吗?学什么呢?学编程?学算法?学深度学习?学自然语言理解?还是仅仅学习怎样使用AI——prompt工程相关的知识?小学就接触这些,有必要吗?能认识到什么程度?
让我们回到这个问题的本源。
面对新时代的人工智能,人类的优势在哪?
人类应该怎样更好地学习,或者说怎样改变教育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控AI,从而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使用gpt有一段时间了,也看了不少AI绘画作品。我的感受是,AI的逻辑分析能力很强,知识面很广,但是它们的作品里缺少了一个东西——就是带“灵”的东西。
灵气、灵感、灵魂。。。另外还有情绪,感受层面的东西,也就是说——一切由心发出的东西。
我的一个B超科大夫朋友,的经历,验证了我的观点。她刚在和AI的阅片比赛中战胜了AI。她的感受是,AI判断的很准,但是有经验的医生依据特有的“第六感”所做的判断,它是不具备的。而我朋友就在这一点上胜出了。
人类完胜AI的是:创造力,同理心,变通能力。
稍微出圈一些的孩子,经常发出不一样声音的孩子,我们要保护他,不要打压他。在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多尝试,多实践,用心感受和领悟。
毋庸置疑的是,新的时代要到来了,正如当年的蒸汽机车挟裹着烟尘滚滚而来的时代。生产力的改变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改变。但改变,不见得就是件坏事。
现阶段的AI虽然已经非常强大了,但人类不应该视它为敌人,它是我们的工具,我们的帮助。借着它,人类可以从搬砖的工作中释放出来,去做AI无法胜任的研发、创新、基础前沿的研究和思考,去进行宏观和微观世界的探索。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是时候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了,这是刻不容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