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分论坛以学生为中心的核

北京皮肤病医院简介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708/4652392.html

12月19日-20日,以新变局、新技术、新机遇为主题的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CECC)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大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麦思博(MSUP)承办,清华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协办。另外,华为、阿里云、Unity、百度、头歌(EduCoder)、政企安全为大会论坛的共同主办单位。

19日下午,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分论坛举行。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卢苇教授担任主席并致辞,论坛由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陈志刚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王怀民教授参会指导。本次分论坛共有四位专家带来精彩报告,并就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方面展开热烈讨论与深入交流。

本次论坛专家合影留念

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陈志刚教授主持

本论坛围绕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探索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的实质,从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工程实践评价等维度进行探讨,将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和本科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建立面向产出的内部课程评价机制,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最大化工程教育认证的价值,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论坛现场座无虚席

参会人员认真聆听专家报告

在论坛伊始,卢苇教授为本次论坛给予致辞,他首先介绍了本次分论坛四位专家将给与会人员解析工程教育认证从申请到实施整个过程,并将各个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与大家进行分享;其次,肯定了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在本科教学和专业建设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等各个方面所起到的强有力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最后,他强调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是各个学校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也是未来依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各项改革的着力点,更是未来一流专业建设申报最基本的契合点。

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卢苇教授担任主席并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教授为论坛主席卢苇教授颁奖

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现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宝国先生,他首先介绍了智能社会的内涵、开始的标志、基础和特点;其次,明确了数据将是未来争夺的最关键性的战略资产;然后,肯定了软件对智能社会的到来所发挥的重要积极作用;最后,指出了高质量发展、开源,用智能制造所促进的工业软件带来的软件、数据、平台的融合将成为大势所趋。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宝国先生演讲中

四川大学软件学院分管本科教学副院长,教育部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洪玫教授先后从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的理念、核心价值、根本原则,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面向产出的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这五个方面全面剖析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从认知到实践的全过程。

四川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教育部软件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洪玫教授演讲中

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计算机专业认证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莉教授从思想和行动两个角度深度解读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核心理念,并解析了专业应该如何在本科培养环节落实面向产出的主线思维,建立面向产出的内部课程评价机制,以练好内功达到专业评估的底线要求;最后,她表示开展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练好内功是关键,而且是每个老师都要做的每一门课程。

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张莉教授演讲中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软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软件工程专业负责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副理事长邢薇薇教授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结果导向、持续改进这三个方面谈了她对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其次,从高校角度深入分析在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准备道路上应重点把握认证申请准备及申请书,自评报告的撰写等七大要素的核心内容分析及关键点,专家进校的工作准备等关键环节;最后,她强调认证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底线,应该要把专业认证作为我们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载体。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联盟副理事长邢薇薇教授演讲中

会上,受邀嘉宾和参会代表就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如何不断优化改进具体措施落地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

专家与参会代表积极热烈讨论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