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孩子永远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最近读到了一本书,《自私的基因》,很久之前就听朋友提过,读了几章感觉是思辨性还非常不错的。内容大致是认为基因是进化的最基本单位,各种生物个体,包括人,只是一个载体。人的所有的行为,无论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这一观点,有点冷血,机械,但是对于个体,生养后代,却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当然也不是所有人,是有很多人觉得生育多麻烦,生之为人就是要看最好的风景,泡最好的妹子/汉子,享受最好的生活。

我对这些观念的态度是不关心,你有你的自由,我是不屑于站在道德层面讨论这件事情。有意思的点在于,对于不生育的人,挂了就挂了,什么都没有留下,换句话说讲,他们的基因是竞争过程中的失败者,被淘汰掉,生存空间让渡给竞争过程中的胜利者。

如果我们认同生养后代是生之为人的一件主要的任务,并让基因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那下一步就是要讨论如何取得这种优势。

最简单粗暴的手段就是多生孩子,不管身边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生存环境,数量多自然出现优秀后代的概率高。这个层面傻子都能想到,就看我自己家的例子,我爷爷奶奶生育了7个孩子,6个长大成人,其中3个是大学生,再往我这一辈数,十几个表兄妹,又出了一大票。你看,把时间线拉长,总会有人会冒出来。你还真以为曾家,孔家代代有人才出,每个都是精英啊,无非是基数足够大而已。

图片来自网络

可问题是计划生育几十年的教育,让大家认为生一个孩子是天经地义的。生养一个孩子已经很辛苦,哪有能力再要一个。但这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像我爷爷奶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养育6个孩子,现在社会的条件想养活一个孩子不要太容易。那为什么还是人人都在喊累,养不起养不起啊。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隐含的条件是一个大学教授是万万不能接受生育四五个孩子,其中一个只能做快递员的。

只有一个孩子,他身上承载的东西太多,六个钱包都要堆到他身上,这必然将父母拖入孩子培养的军备竞赛,书法,绘画,钢琴,舞蹈,英语,计算机各种培训都堆上去,因为没办法啊,只有一个,输不起啊。如果是多于一个,他们相互之间的陪伴,交流,谈判,妥协,协作等等,对于人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反而更易成才。

图片来自网络

近年来左派思潮的影响,加上计划生育的残酷,降低了大家的生育意愿。

一方面,平等的思想。平等是天经地义的吗,两个孩子,一定要投入等量的资源吗,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理性的选择当然是有所侧重。

另一方面,进步主义时代之前,孩子们被视为胸怀志向的成年人,在他们处理事务的能力内尽可能承当责任。近代儿童保护理念的兴起,其实并没有将儿童作为社会人来看待。也就是说,在十八岁之前,孩子是纯粹的消费者,对于父母是完全的成本支出,不能有任何产出,这在中西方历史上都不是常态。你翻看《布鲁克林有颗树》,弗兰西很小就带着弟弟出去捡垃圾补贴家用,看《巨人的陨落》,比利在13岁时就成为一名学徒矿工来养家。对儿童伤害最大的是《儿童保护法》,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不讨论。

再者,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对家庭责任的放弃。像我身边的亲友,生育意愿就发生了很有意思的分化。无论中西,大学从来都是左派思想的大本营。读书不太好的表兄妹,没有受过所谓的高等教育,生育意愿都很强,普遍有2-3个小孩,而另外的表兄妹,在大学里和工作后见识了更大的世界后,生育意愿普遍不高。那如果把时间线再拉长一点,等下一代长大成人,吊诡的地方在于多生孩子的人注定会成为将来的优胜者。

另外一个角度,人数多意味着风险分散。只有一个孩子,不说遇到什么意外造成失独的情况。

最后,纯粹从经济方面考虑,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通胀是永恒的,人民币的韩元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之前一直认为秉持砖本位,认为贷款买入国内一二线城市的不动产是抵抗通胀最好的手段。现在想想并不是,娃本位才是王道。我老爸当年中专毕业直接是国家干部,领的工资是几十块钱,但是当我毕业时,才二十几年的时间,拿到手的数额已经是他的几十倍。如果现在生养一个孩子,等他22岁大学毕业时,最保守的估计薪资将在k,月薪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0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