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评述软件含义的由来及其商业化过程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m.39.net/news/a_5863504.html

引言

软件产业对于我们还属陌生的领域,但它在发达国家已有了30多年的历史。实现生产现代化迫切需要观念的解放,同时也需要经济科学术语的更新。“软件”和“软件产业”就是现代经济学辞典中增添的崭新词语。

在我国,目前的软件产业虽然还微乎其微,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肯定地说,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软件产业将和硬件产业携手并进,并显示出巨大优势。

究竟什么是软件呢?

软件(Software)是相对于硬件(Hardware)而言的。这个用语起始于50年代。首先是在电子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中间使用的。硬件是可以触摸、看见的机件,如金属器具、容器、载体等等。一般地说,金属件也就是硬件。

软件指使用电子计算机的程序、语言和操作技巧,是无法直接触摸的“软绵绵的东西”,虽然不具有直感性,但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件。软件就是用来说明这种特殊规定性的形象化用语。

电子技术作为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开始只不过是一种效率较高的运算机器,后来逐步演变成具有神经系统的“电脑”。电脑的广泛应用,正在使人类社会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就是信息化。

在手工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过程虽然也需要信息,但毕竟还限于局部范围。电脑拥有一个庞大的输入和输出系统,使用这种复杂的机器,与其说是用手操作,倒不如说是用脑操作。

因此,只有在这个时候,知识的价值才远远高于体力的价值。以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革命,目前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使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改变了颜色。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抑或是消费领域,都日益发生着深刻变化。

软件已经不限于电子计算机系统,而且扩展到一般机器系统;软件也不只限于技术领域,而且扩展到整个经济领域。生产过程的配料秘方、作业程序,流通过程的市场信息、咨询服务,消费过程的时代风貌、民族色彩,都日益形成相对独立的范畴。由此,按照大的范围,软件可以分为两类:技术软件和经济软件。

1.技术软件。主要指电子计算机的软件,此外还有一般机器设备的软件。传统工业的汽车制造、飞机制造,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和应用技巧;“雪花”啤酒的配制方法,“景泰蓝”的烧制技艺,都是一种技术软件。

简单地说,技术软件就是各种机械手段的操作服务程序和应用技巧的汇总。2.经济软件。这类软件并不直接依赖于机械性设备,而是经济全过程的通用知识信息服务。这是软件系统的更深层次,也是更为广泛的活动领域。

显然,市场信息、企业诊断、经济咨询,并非仅限于机械系统服务,而且也包括供求状况、经济管理、职工培训等智能服务。从技术软件扩展到经济软件,是一个历史性的趋势。直到目前,我们的注意力还多半萦绕在技术软件,往往看不到经济软件的存在。存在这种褊狭的技术观念,必然窒息软件产业的发展。

实际上,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现代化观念已经使软件渗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以服装为例,以前认为纯棉和纯毛就是最好的,由于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衣料的价值相对便宜了,款式设计费用却上升了。

现在购买服装与其说是购买衣料,不如就是购买融化在衣料中的设计和式样。正如外国有的报刊描述的那样:“近来的妇女是穿着信息在走路”,这是极其恰当的描述。设计式样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衣料的价值,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各种技术软件(主要是电子计算机软件)公司;同时,也开始建立各种经济咨询服务公司。前一种软件的特点是技术革命,后一种软件的特点是经济革命。我们只有获得了对软件的比较全面的认识,才有可能使软件成为一种包罗甚广的产业。

软件的商品化

传统经济学只研究有形产品,很少涉及无形产品。商品交换关系确立之后,也只是分析物质商品的交换,也很少顾盼非物质商品的交换。商品世界是一个序列,是逐步被认识和发现的。

人们只有生产了粮食,才能生产出面包;只有购买了房子,才能购买为房子提供服务的“活动”,只有购买了硬件,才能购买与之相应的软件。商品世界涌现出来的每一个成员,都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软件的商业化,已经大大拓宽了以往的商品观念。电子计算机是一种商品,可以投入现实的商品流通,这毫无疑义。

电子计算机不同于手工工具,它包括一个复杂的运转系统,如果你不获得必要的数据、图纸、语言和程序,电子计算机就如同废物。据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对全国个微型机使用单位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0%的微型机产生了经济效益,20%以上的微型机闲置没用,近60%的微型机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和管理北京地区被调查的台微型机,其中每天开机8小时以上的只有45台,利用率不到15%。

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购进单位只注重硬件,没有购进相应的软件,因此无法发挥效用。购买电子计算机和其他比较复杂的机器设备,必须同时索取“技术诀窍”,注意消化吸收。

硬件和软件本来是结合为一体的,就象肉体和灵魂是结合为一体的一样。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灵魂也就从肉体的躯壳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要素。美国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于年6月发表了电子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分开计价的公告。这样,程序这种知识产品就成为独立的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随后,软件日益外化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美国洛杉矶飞机场附近的电子计算机科学公司(CSC)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企业之一,仅年的销售额就达万美元。据统计,类似的软件企业在美国已有多家,日本的软件企业已有40多家。

软件之所以成为一种商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是由于软件的独立化。一个企业或个人购买了机器产品(生产设备或家用电器),当然就需要熟知操作程序。在软件尚未独立化的时代,软件是和硬件一起出售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软件已经外化为独立的企业。这时,人们可以先购买机器设备,然后再去购买通用软件技术。

例如,电视机元件和电视机组装线可以分开实行专业化生产,可口可乐设备也可以和配料秘方分开出售。只要社会分工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软件买卖就象硬件买卖一样普遍。现代社会不再是一个由硬件支配一切的市场,软件商品已经日益显露出它的地位。

软件商品的效用观

商品首先是一个客观实体,并靠自己的属性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效用。“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由此看来,不论是有形之物,还是无形之物,都可以具有某种使用价值。

软件也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如报纸上刊登的信息,衣服上包含的裁剪技艺,机器上融化的设计,广告媒体上传播的商品知识,都具有各式各样的物质外壳。但真正构成软件特征的,则是物质载体上附着的内容,而不是载体的形式。人们看报纸需要的是上面登载的消息,接触广告媒体目的在于了解劝说的内容。进一步说,软件的使用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物质属性,而在于它的精神属性。

软件的使用价值具有下列特点:

A.通用性。一般物品虽然也可以具有多种使用价值,但却只限于某一领域。面粉可以做饼干、糕点、面点……但主要只是满足人们吃的需要;煤炭既可用于发电、炼铁,又可用于烧水、烧饭,但主要也是充作燃料。

软件是知识产品,是感性认识的理性概括,因此可用于生产、科研、教育、流通、消费的各个方面。软件商品的效用不仅具有实践性的品格,而且具有普遍性的品格。

B.总体性。如果把硬件比喻成人体中的硬组织,那么,软件就是人体中的软组织。人体中的骨骼和肌肉系统只有通过韧带、神经才能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产过程简单要素的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只有通过信息的传递和能量转换,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生产组织。

不论是简单的劳动手段,还是复杂的机器,都是由硬件组成的,而硬件只有通过软件传递,才能完成系列的操作,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软件的效用就在于它的总体性。

C.系统性。硬件只形成各种物的要素,软件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系统。食品、茶具、衣物、机械、厂房,都可以构成独立的物的要素,它们各自效用的发挥并不严格要求成为一个系统。人们吃了食物,就满足了胃的需要;穿了衣服,就满足了御寒和美观的需要。

各种消费可以独立地在不同的时点上进行。软件则是“定型化了的一系列事件和现象”。例如交通安全系统的软件组织,不只是把汽车问题、道路问题、信号设备问题等作为个别问题来解决,而是必须抓住系统的整体,把汽车、道路、信号设备等作为系统的构成要素来考虑。这种巧妙的相互结合,就是系统工程。可以说,没有系统就不成其为软件。历史地说,硬件先于软件而存在。

在手工业时代,人们只利用简单的工具实行独立的操作,软件系统尚未出现。大机器工业时代机器的各个部件已经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但早期机器作业的连续操作,多半还是靠机器组织中的传动装置一类的硬件来实现的。

只是到了现代,复杂的机械操作,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才使软件成为一个独立的作业系统。硬件是软件的基础,软件对硬件有附着性,但附着性因素一旦转化为实体性因素之后,就会对生产过程发生强有力的影响,甚至使软件比硬件更为重要。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出售全套的生产设备,甚至整个汽车制造厂、化工厂,但真正的软件,是用钱买不到的。

我们进口了很多机器设备,但没有引进相应的软件,结果无法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白白浪费国家外汇。这种软件优越于硬件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在商品经济中,软件的独立化也就是软件的商品化。

软件商品的使用价值除了具有某种效用外,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软件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软件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因此必须对别人具有使用价值。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信息的商品化,是软件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软件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具有社会性,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软件的效用,不仅要研究软件的技术性质,还必须研究软件的经济性质。如果离开了社会需求,软件就没有用武之地。第二、软件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前提。

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有价值,不仅对硬件商品是这样,对软件商品也是这样软件商品的使用价值虽然不一定表现为价值的“物质担负物”但仍然是价值客观实在的内容,或者说,仍然具有物质性。

因为软件和硬件一样,也可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无论是对科技成果的需要,还是对求知的需要,都是一种客观实在的满足。正如马克思所说:“说商品有使用价值,无非就是说它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

结语

这个普遍性的结论,对一切商品都有适用性。由此可见,软件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具有社会效用,这种效用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