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脑研究室首期对话张越一类脑智能定义

治白癜风最好的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73674.html

栏目开篇词

自欣顿布其雄文,列国均惊其卓异,纷纷施策以促人工智能。今时环视,中美领先于前,欧澳紧追于后,鼎足之势已成。放眼未来,鸿儒皆谓,智能之大道在于类脑。然,不知大脑,如何类脑?不解神经,如何智能?癸巳,美白宫颁脑计划,注资于神经研究,以求揭秘千亿脑元。同年,欧盟发力人脑,望凭恢宏之投入,得前沿之突破。我泱泱华夏,审时度势,固基础于神经科学,寻应用于类脑处理,攒积蓄于神州万方,谋博弈于大洲寰宇。

庐州故地,旧时三国争战要冲;合肥新府,今日科学中心名城。承国家之信任,类脑智能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科大;持省市之重托,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征程在即。今有中科类脑热血青年,立于类脑智能之潮头,欲撰新闻以传播前沿,辟专题以普及科学。立足合肥,播报大湖名城研究进展;放眼世界,传递五湖四海尖端资讯。

时不我待,类脑研究室首期刊发,请各路豪杰批评指正!

——张越一

从AlphaGo以3:0的比分赢下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到新一代无人驾驶技术的成功落地,近年来,“人工智能”开始高频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它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超乎人们的想象。作为当下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的热点方向之一,“类脑智能”更是被业界认为是人工智能的最佳途径,也被称为“下一代人工智能”。

那么究竟什么是“类脑智能”?它和人工智能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当下关于人工智能的教育又该怎么做?今天,由中科类脑自主策划的对话栏目《类脑研究室》邀请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副研究员张越一博士,他将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为我们解读“类脑智能”!

嘉宾介绍

张越一,博士,从事深度学习图像处理相关的研究工作。发表期刊与会议论文十余篇,获颁两项美国专利,学术文章引用次数已经超过次。博士毕业以后,曾赴微软公司总部Office组参与研发工作,目前从事脑图像数据分析相关的研发工作。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副研究员。

Q1、作为一名深度学习图像处理相关研究学者,您在这一领域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最大的动力来源是什么?

张越一:研究最大的动力在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感兴趣事情的一种执着,以此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例如,我博士期间主要做的是深度获取、三维重建方面的工作,当时我就想着能不能用一些先进的方法获取更稳定的三维图像的输出,然后我们就奔着这个目标,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在拿到让我比较满意的数据的那一刻,心情真的很激动,那种愉悦感是无法形容的。

除此之外,同辈的压力也是很好的动力。我的很多同班同学、好朋友都是从事科研领域的,大家都是同龄人,当你看到周边的人不断取得成就的时候也会给自己压力,这压力就会转化为动力。

Q2、“类脑智能”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的热点方向,也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那么,类脑智能到底是不是人工智能?归根究底,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类脑智能?您对类脑智能下一步的研究应用又有哪些展望?

张越一:当前,对于类脑智能的定义行业内有不同的声音。在我看来,我们所说的类脑智能主要通过研究生物脑或人脑的组成、神经联接等,来启发、发展人工智能,因此我认为毫无疑问它是人工智能的一种。

至于什么是类脑智能,在这里我想引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规划》中所提到的——类脑智能计算理论重点是突破类脑的信息编码、信息处理、记忆学习与推理理论,形成一些类脑复杂的系统以及类脑控制等理论和方法,从而建立大规模类脑智能计算新模型和脑启发的认知计算模型。简而言之,类脑智能就是研究类脑感知、类脑学习、类脑记忆机制、类脑复杂系统、类脑控制等理论和方法。

从目前来看,类脑智能的直接应用还不是那么明晰,但是在我看来,所有现在人工智能可以运用到的领域,类脑智能都有机会去涉足,甚至取得更好的效果。从研究的方向来看,一个比较重大的研究方向是研究类脑视觉,可以说类脑视觉是借鉴生物神经系统机构和机理来建立的一套新的视觉处理的机制、模型和方法。我个人对类脑视觉在未来的发展,抱有比较积极的态度。

Q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紧紧抓住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大好机遇,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促进安徽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在这一政策驱动下,为很多科研人员打开了创新创业的大门,您如何看待这一举措?

张越一:对于应用型科研人员来说,要想真正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最大化,一定要和国计民生相结合。现在,国家和各级省市单位都在非常积极地创造各种利好政策,帮助科研人员走上创新创业之路,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能够促进科技发展的。从科技的角度来说,当下很多企业的确需要专业的科研人员来帮助他们解决切实所需要的技术难题。反而言之,正因为这些问题的提出,可能会帮助科研人员发展他的理论、发展他的方法,进一步拓展他的研究领域、扩大他的研究成果。所以说,对于应用型科研人才而言,这种政策上的利好以及科技体制的改革,是非常有意义的。

Q4、在日常的工作中,您和团队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您又是如何解决的?

张越一:当下,国家、地方和学校层面都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无论是物质上、精神上还是政策上。就目前而言,我和团队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比如,我们目前正在从事类脑视觉的研究,市场上关于该项研究真正的书籍和相关的资料并不是很多,那么首先我们就要做好充分的调研与学习,去开辟一个我们认为在类脑智能领域有意义,而且非常适合深入进去的方向。至于解决方案,我们还一直处于探索之中。面对这样一个前沿的交叉型学科的研究,首先要补齐自己的知识短板,对其他相应学科的知识要进行学习、巩固、夯实。在拥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之后,我们要去追踪业界的前沿,在前沿之中找到一些我们认为比较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对这些问题进行科技攻关。

Q5、随着国家的大力推动和相关政策提出,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陆续新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对于高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这块您怎么看?

张越一:人工智能专业其实根植于信息化专业,没有信息学和计算机的相关基础,是没有办法去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归根究底,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础还是如何进行编程教育、数学教育。我认为,高校在进行人工智能教学时,不要刻意、片面的去追求最新、最好,对于很多的基础教学而言,更多的还是要打好理论基础。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我们再去拓展人工智能在相关学科的应用。

目前,行业内有很多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运用在其他领域的案例,我坚信今后这种案例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个人非常建议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要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且尽可能地应用,因为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应用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如果能够及时掌握人工智能这一利器,会对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人工智能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信息学,它它应该是一种普及到各个学科的教育。同时,如果要做人工智能的高精尖教育一定不要忽视数学教育、信息学教育、编程教育。

此外,人工智能教育需要一些实验环境、实验平台,比如说,从硬件来看,在进行人工智能相关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高性能的处理器;从软件来看,需要提前搭建好各个软件的框架。因此,我觉得做一款适合于人工智能教育的软硬件一体机能够非常好地帮助人工智能培训和人工智能教育。

小编手记

工作中,他是毕业于科大理科实验班、曾赴微软公司总部Office组工作、对专业领域精益求精的实力技术派;而小学阶段在学校合唱团的经历,则培养了他唱歌的兴趣,让他享受到了音乐带来的欢乐,朋友们常开玩笑说他是一位被科研“耽误”的专业歌手。作为一名理科生,他的文字功底亦与科研能力并驾齐驱,本期栏目的《开篇词》正是出自他手。

一手科研,一手爱好,永远别小看一个理科生,他们可能就是深藏不露的“多面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