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底,潘毅的事业又变成了一张白纸。这一次,是他主动清零。潘毅其人,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已经深耕40余年。在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乔治亚州立大学,他曾担任计算机系和生物系系主任、文理学院副院长,推动该校计算机系从一个平平无奇的学系,一举跃入美国大学生物信息领域的前列。作为乔治亚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州校董教授,潘毅前路无忧。他却在60岁时决定全职来到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筹),担任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的创院院长。在外人看来,这个选择有点“自讨苦吃”,但他本人提到未来却是不加掩饰的兴奋。“我希望,我们的计算机学院能在5年内做到国内比较知名,十年内做到国内的TOP10,甚至某些领域能达到TOP5,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他想要再创一次奇迹。潘毅亚特兰大的“东方面孔”年年初,潘毅被任命为乔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这是他来到学校任职的第五年。决定接任那一天起,潘毅就一直在盘算“怎么让它变成一个比较著名的系”。但“著名”并不容易,21世纪初,乔治亚州立大学在美国的排名本就平平,计算机系又是该校一个新成立的学系,甚至都没有一个完善的博士生培养体系。他盘点着系里的“家底”,觉得只有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取得飞跃式发展。经过调研,他看中了“生物学”。世纪之交发生过两件大事。一是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只成功克隆的哺乳动物——克隆羊多利;二是从年开始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捷报频传。一时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被推上风口浪尖。、潘毅从中捕捉到一个灵感:如果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就在这时,他无意中得知一个消息:美国国家卫生署(NIH)将会拿出一笔经费来资助没有生物学背景的计算机专家从事生物信息研究。没有生物学背景的计算机专家从事生物信息研究——这道门槛确实难倒了不少人。一旦打破两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就相当于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要如何去打破?往前迈的这一步,到底是机遇还是风险?没有人知道。正因如此,很多人都在犹豫,但潘毅决定冒一下险。“我们系在一个有生物背景的教授组织下,非常幸运地一起申请到了一笔多万美元的科研经费。”潘毅说。这笔经费成了他所带领的计算机系向生物信息领域挺进的第一桶金。启动经费有了,事情要怎么做?潘毅果断建议,直接瞄准问题。比如,原来搞算法的,可以钻研一下生物领域会用到怎样的算法;原来做数据库的,可以考虑如何将数据库引入生物领域;原来做计算机可视化的,现在可以研究怎样把蛋白质和分子可视化;原来研究AI的,也可以将工作延展至用人工智能来解决生物学问题。他给系里的教授们分发经费,鼓励他们寻找生物系教授做搭档,共同探寻两个学科间的相通之处。总而言之,他的重点在于改进计算机技术,从而能更有效、更精确地去分析生物数据。“学习新知识从来都不容易,我们经历过一些痛苦,但总算撑过来了。”“撑”过来的潘毅,迅速在系里成立了生物信息计算中心。正因为在该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系里的教授们也愈发认同潘毅的判断,整个系里一派生机。他们创办了新的杂志,出版发行了系列丛书,让同行了解最新研究进展;他们召开了相关国际会议,有效扩大了计算机系的知名度。年,IEEE生物信息与生物工程国际大会授予潘毅杰出成就奖。“这个奖不仅是给我个人的,也是给我们这个集体的。”潘毅很高兴,乔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系能够被学术界所认可。年,全系16名教授参与了对潘毅的第一次无记名评定,他收到了12个优秀和4个良好。“系主任这个位置必须给那些可以胜任的人。潘博士胜任这个职位,他的领导艺术值得称赞。”他的同事欧文(Owen)教授在采访中说。根据相关网站排名,—年度,乔治亚州立大学的生物信息领域研究位于全世界前25名。一个东方面孔,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绩,潘毅收获了广泛的认可。甚至后来乔治亚州立大学生物系需要在合适的系主任到岗之前寻找一位“过渡系主任”时,学校也立马想到了他。“生物系跟计算机系不同,那是一个有人的大系,教授和研究人员加起来有多位。”顶着巨大的压力,他再一次接受了挑战。学校欣喜地发现,生物系慢慢回到了正常的研究和教学节奏上。在这次任务圆满完成之后,他头上也多了一个文理学院副院长的“帽子”。“我是一个华人,管理过程中会把我们的中庸之道用到极致。”潘毅总结道。所谓“中庸”,放到潘毅的管理之道里,就是以身作则、不偏不倚、大公无私,“让大家看到我做事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自从做了系主任,潘毅都是用自己的经费出公差,把系里的经费留给年轻教授们用,甚至还会拿出自己的研究经费来支持其他教授的工作。系里招收研究生名额有限,他也是让其他教授先挑选学生。久而久之,系里的凝聚力越来越强,潘毅的威望也越来越高。“祝贺你,谢谢你。”在一次对潘毅的评定会后,文理学院院长奥德姆森(Adamson)对他说。欣赏、信任、鼓励,一时间,所有的情绪都包含在了这6个字里。年潘毅(左一)参加清华百年校庆活动花甲之年走出“舒适圈”熟悉潘毅的人,总能被他身上洋溢的自信所打动。潘毅的底气来自哪里?这要从他的人生履历说起。年9月,潘毅高中毕业的第二个月,从广播里听到了“国家即将恢复高考”的消息。考试时间定在这一年的11月。由于此前停摆了10年,高考一恢复,吸引的不只是应届毕业生,还有10年来的往届生。竞争激烈,但潘毅还是考取了江苏省的理科状元。这让他的心一下子滚烫起来,生出自信的力量。年3月,潘毅正式走进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第二年,电子工程系改组为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系,潘毅也逐渐在计算机领域定下心来。清华的底蕴,给了他茁壮成长的力量。但他也看到在国家刚刚开放之际,由于对国际学科前沿了解并不充分,我国学者在国际顶级会议或期刊上发表文章有多难。年,还在读硕士的潘毅,在导师金兰教授的指导下,发表了一篇关于分布式系统的顶尖国际会议论文。那年,潘毅只有25岁。“很难得”,听着这样的评价,年轻的潘毅在高兴之余难免生出些不服气,他决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也坚信中国学者一定能做得更好。“人的素质或许有区别,但区别也没那么大”,若干年后,成为乔治亚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的潘毅这么说。彼时,他本人已经设计开发了许多生物信息学算法和工具,有力推动了生物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成为该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他可以更加自信地说,“学生质量很重要,但是你能给他力量使他上进,令他发挥出自身优势,更加重要”。他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经常教育学生,“独立教课有助于提升能力,哪怕少写点文章,也要教一门课”。“近年来我有将近20名学生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大部分都在美国各大高校做教授。其中有两位系主任、五位正教授。”潘毅介绍说。潘毅的学生中,有几位来自国内。在他们眼中,潘毅既是他们学术上的导师,也是他们生活上的导师。“潘老师很关心亚特兰大的华人社区,春节时会联系学校礼堂,让华人来这里举办春节活动。他还鼓励我们做义工,协助华人社区举办活动。”学生何静在一次采访中说。在潘毅看来,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心。旅美期间,他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