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她被华罗庚选中研制我国首台电子计

夏培肃(~),我国计算机研究的先驱和我国计算机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先后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英国爱丁堡大学。年获英国赫里奥-瓦特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获首届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终身成就奖。夏培肃曾主持研制中国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机)。她这一生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品质,创新求实、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思想,为后人树立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典范。年少有为,立志工业救国年,夏培肃生于重庆市一个教育世家,夏培肃从两三岁开始接触古典诗词,从小就博览群书,了解了历代仁人志士的精神风貌,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无形中培养了她的爱国主义情怀。夏培肃从小就展露了她的数学天赋,有些连她的老师都做不出来的数学难题,她也能做出来,这大大提升了她的思维逻辑性,并且激发了她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抗日战争期间,正在求学的夏培肃目睹民不聊生的动荡局势,心中无比愤慨,便下定决心报考工科院校,长大后投身工业,实现工业救国。年,夏培肃高中毕业,考入当时赫赫有名的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并在这里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所在,她最喜欢的课程是交流电路,特别是对电路瞬变过程的分析,她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电机工作过程的分析和测试。年,夏培肃经推荐,免试进入交通大学重庆分校电信研究所攻读研究生。这期间,夏培肃系统地学习了电机方面的全部课程,并在她22岁的时候,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中央大学校友杨立铭。研究生毕业后,夏培肃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电机系攻读博士学位,与先前在英国读书的杨立铭于年结为伉俪。杨立铭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他和夏培肃兴趣相近,知识相通,学业、科研和生活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他们相知相爱的一生。幸遇华罗庚,成就命运转折点夏培肃在爱丁堡大学主要研究电路理论、自动控制和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及其应用,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年成为博士后。这为后来她从事计算机电路研究和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10月,夏培肃夫妇应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周培源的邀请回国。满怀建设新中国热情的他们登上了回国的远洋客轮。夏培肃被安排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研究室,先后担任了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提出要在中国研制电子计算机,他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物色了三位电信和电子学方面的科技人员,夏培肃被选中,那时她年仅29岁。夏培肃曾说:“一个人在一生中,常常会有一些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对于我来说,这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在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当我第一次谒见华罗庚教授时。”填空白,培养我国首批计算机人才夏培肃开始研究电子计算机时,计算机方面的资料奇缺,一些基本术语和名词都是英文的,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计算机,夏培肃于年开始着手编写讲义。她反复推敲,将英文专业术语意译为中文。这些讲义一直沿用至今。年3月,夏培肃举办了中国计算机界的第一个计算机原理讲习班,讲授二进制、布尔代数、逻辑电路、四则运算的算法、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等,夏培肃讲课条理清楚、深入浅出,深受大家的欢迎。年到年,夏培肃在计算所和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等学校合作举办的计算机训练班主讲《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课程。她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重新编写了课程讲义,完成了我国在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第一套系统完整、理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的原创性自编教材。后来,参加训练班的人大部分成了各行各业在计算机方面的领军人物。从无到有,主持研制中国第一台计算机年,由夏培肃负责研制一台小型计算机,该计算机被命名为计算机。夏培肃负责计算机的总体设计、逻辑设计、工程设计和可靠性设计。计算机在计算所加工调试后,安装在北京玉泉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除了为教学服务外,还接受了一些外单位的计算任务,它们包括:潮汐预报计算,原子反应堆射线能量分布计算,原子核结构理论中的矩阵特征值及特征向量计算等数十项计算课题。计算机研制成功的意义不仅仅因为它是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更重要的是它说明了中国人有能力、有志气设计和研制自己的计算机。夏培肃一生强调自主创新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她提出使计算机大幅度提高运算速度的最大时间差流水线原理,大大缩短了流水线计算机的时钟周期。她负责研制成功高速阵列处理机-AP,用低成本实现运算速度高于美国当时对我国禁运的同类产品的运算速度,在国际上受到了巨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