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选科我做主全面深入的选科策略分析

彭洋讲白癜风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724/9225500.html

我的选科我做主——全面深入的选科策略分析(上)我的选科我做主——全面深入的选科策略分析(上)下面是我的选科我做主——全面深入的选科策略分析(下)

所以,我们从高考学科更易得高分的角度考虑,给出以下建议:

1、如果你是符合这三条的学生:

①目标专业必须要求选考物理,化学;

②相较于其他学科,特别擅长物理、化学;

③具备优秀的物理、化学资源;或者是顶尖层次的学生(A档学生):建议优先选择物理+化学的选考科目;

2、对未定专业选择方向或仅对高考分数追求(想尽可能考出高分)的一般学生(B档学生):可以考虑在不这么卷的赛道努力,选考科目可以倾向文科,这样高考更容易赋到高分数。需要注意的是,文科学科卷面难度区分度相对较低,中高层次学生集中,易赋得中高段分数;但卷面高分不易,获得高分赋分并不容易,且文科招生计划数少,想通过文科选科,进入“双一流”层次高校也有高水准要求;

3、择定专业方向(理工类),有专业选考需求的一般考生(B档学生):选择科目物理+化学后,建议搭配一门文科科目,生物审慎选择。

二、专业选择

接下来说说第二个角度——专业选择。与其说选科影响专业选择,其实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选科与专业选择互相影响。

专业方向将阐述3个点供大家思考:

1、兴趣与专业;

2、专业选科要求(专业覆盖率);

3、招生计划数

#1

兴趣与专业

个人兴趣与专业不仅是我们考虑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也是推进选科的一个重要依据。

曾经咨询过这样一个学生C,对人工智能有极强的兴趣,日常生活中有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新前沿研究信息,他都会第一时间找来阅读。于是在高二时他就确定了自己的未来目标——想在中国的人工智能行业上有所建树。人工智能行业这是一个大方向,可以选择的专业有很多:一是纯理论性的,以强人工智能或者神经网络为研究方向,本科可以选择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二是从算法层面对人工智能的优化,本科自然要学计算机科学了,但博弈论之类重视逻辑的小类别学科也有选修或者自学的必要;第三种就是工业应用的方面,本科考虑学习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也是不错的选择。所以从这几个专业方向分析下来,他的选科其实已经基本确定:必选物理和生物。

而很多学生可能并不像C这样,有自己明确的喜好和目标,但你总有过“心流”体验吧!“心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我们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情时,会产生一种仿佛是有潺潺泉水在心间流动一般,自由又澄澈的体验。

这种体验会让人忘记了时间的流动,当回过头来时发现“都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吗?”并且伴随着成就感、愉悦感、满足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对某件事感兴趣时,自然而然的就愿意去多研究多了解,学霸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那现在回想自己的学习经历,哪个学科让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听一堂课时、看一章书时,解一道题时?让你觉得很喜欢的学科是什么呢?

亦或者曾经经历过的心流体验是什么事情呢?它如果和学科挂钩,会是什么学科呢?学生D,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航母建模,所以学习物理时就好像在为自己建造航母提供理论依据;另外一个学生E,喜欢一些奇奇怪怪的古玩意,所以他选择了历史,就是想要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在那个年代会被制造出来,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故事等等;我相信每一个学科都有它的有趣之处,那又是什么打动了你呢?好,阅读到这里,可以将自己的选科喜好程度排个序:

<<<<<

如果正巧你遇到了这样的困惑:在基础差不多,所需学科能力都比较擅长的学科中犹豫,从兴趣和职业的角度思考一下,让自己有一个更明确的判断!

#2

专业选科要求

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也是全国范围内关于选科的最新指南要求,适用省份涵盖截止年实行新高考改革的14个省份及后续高考改革省份。其中的具体内容涵盖以下:

①《指引》列出高校92个学科门类,其中64个学科门类要求必选物理,56个要求必选化学,物理+化学必须选考的有55个门类。(几乎涵盖所有理工科专业)。

②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大类本科专业,选科要求基本上都是必选物理和化学。相比以往选科要求,物理、化学的权重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③经济学类专业,年主要是不限选考要求,该《指引》调整后提及必选物理的专业较多。

④法学类目下,公安学类、政治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专业类,要求必选政治。

⑤大多理工科由必须选考物理改为物理和化学同时选考。以往必须选考物理的专业,大多改成了必须同时选考物理和化学,包括以往的大多数理工科:数学、物理、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机械类、土木类等等。

⑥大多医学类专业需要物理和化学同时选考。以往只是清北复交浙等本博连读的临床医学类专业需要物理和化学同时选考,其他大多高校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只要化学和生物同时选考,现在变成了大多医学类专业均需物理和化学同时选考。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重点结论包括:

①物理、化学的权重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组合分别涵盖了92个学科门类中一半以上的学科门类。

②热门专业学科门类基本要求物理+化学组合。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类这些热门专业比较集中的学科门类,基本都使用物理+化学选科要求。

年12月31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了《年拟在京招生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也就是现在高一(级)的同学们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所需要参考的选科要求。

根据最新版本的选考科目要求,普通高校在京招生本科专业数总共有个专业,这版的选科要求,比起上一版的更加的直接明了,少了“或”的选科类型,比如之前有:XXX专业,物理或化学均可报考,指的是选科中只要有物理或者化学就可以报考XXX专业,而这一版只做了必选学科的限定:单科必选9种,两科必选8种组合,三科必选3种组合。

那他们所选专业数分别是多少呢?看下图:

(数据来源:年拟在京招生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数据整理:学业之道,转载使用注明出处)

这里的每一个单科可报专业数都是加上了“不限选科”所对应数量的,意思就是,以物理学科为例,只要选了物理,不管其他选什么,就已经有个专业可以选择了。

两科组合可报专业数如图所示,所代表的含义举例来说,只要选了物理和化学,第三科不管选什么,已经有个专业可选择,包括不限选考的专业、物理必选的、化学必选的、物理+化学必选的。

三科组合可报专业数的意思,举例来说,同学F的选科是物理、化学、生物,那他可以报考的专业就有:不限选考、物理必选、化学必选、生物必选、物理+化学必选、物理+生物必选、化学+生物必选、物理+化学+生物必选的所有专业,共计个。

所以从数据可以得出:

①就单科选择而言,物理可报考的专业数量是最多的;

②用化学代替物理的优势已经消失,《年拟在京招生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取消了“或”的专业组设定就可以看出;

③物理+化学的绑定性较高;

④物化生成为可报专业数最多三选科,与理工类本就专业数量多有直接关系;

⑤需要特别说明:数据上呈现的只是可报专业数量,而在大学专业中,理工类专业数量本就多,对应招生计划更多,学生选择的广度更大。就比如:选择物化政这样的组合,它的优势就在于专业选择面广,不仅可以选择理工科类的专业,还可以选择例如法学类、经济学类、政治学类等专业。

#3

招生计划数

历年不同学校中不同选科对应的招生计划数,意味着不同选科对应的实际选择范围大小,我们分析了年在京招生学校的招生数据情况,双一流以上层次的院校不同选科对应的可报计划数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类C9院校:

C9院校中,物理可报计划数远高于其他选科可报计划数;

C9院校中,物理组合可报计划数远高于其他选科组合可报数量,普通本科批物理化学组合可报计划数占比99.73%(含不限组),非物理化学组合可报计划数占比22.77%(含不限组),不限组可报计划数占比22.50%。

第二类一流大学:

一流大学中,物理可报计划数远高于其他选科可报计划数;

一流院校中,物理组合可报计划数远高于其他选科组合可报数量,普通本科批物理化学组合可报计划数占比98.45%(含不限组),非物理化学组合可报计划数占比27.65%(含不限组),不限组可报计划数占比26.10%

第三类一流学科院校:

一流学科院校中,物理可报计划数远高于其他选科可报计划数;

一流学科院校中,物理组合可报计划数远高于其他选科组合可报数量,普通本科批物理化学组合可报计划数占比97.13%(含不限组),非物理化学组合可报计划数占比32.82%(含不限组),不限组可报计划数占比29.94%

总结以上三类院校不同选科对应的招生计划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三个层次顶尖高校中,物理学科可报计划数远高于其他选科可报计划数,意味着顶尖高校招生在物理相关的专业招生更多,如果从选择范围角度来看,选物理更有优势。

②三个顶尖层次高校中,物理+化学组合可报计划均超过97%,意味着如果选物理+化学,进入顶尖高校几乎没有专业限制。

③三个顶尖层次高校中,非物理化学组合可报计划数最高不到33%,其中包含不限选科组合所占比例,意味着选择非物理化学组合依然有进入高层次院校的机会,考虑到不限选科组合文理选科考生都能选报,但非物理化学选科考生要注意拿到顶尖赋分更有优势。

最后,我们用常见问题的形式,总结前面不同角度中提到的结论和注意事项。

三、常见问题

Q1:高一学科的成绩好,能代表自己擅长这个科目吗?

A1:高中知识的难度和广度在高二会进行延伸,高三会进行整合,一时好不代表一直好,一定要结合高考对学科的考察要求和自身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不要轻易的下结论。比如文科科目的政治和历史,高一好真的不代表一定好,会存在一种学习假象,实际因为多方因素导致自己并无优势。

因此,①选科要结合自己的客观情况。选科尤其要避免仅参照成绩选科,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