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这个母亲节,作家章红带着被称为“女版《活着》”的《秋园》,走进博雅读书会,分享一个家族三代母亲的教育观以及自己对教育的看法。托举孩子,资源决定一切吗?普通家庭如何托举,如何走出教育内卷和焦虑?博雅教育对女儿发展和成就有哪些影响?她的智慧洞察、敏锐感受和清晰边界,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01
“我迅速接受了,
她不是一个我预想中
会考第一名的小孩”
博雅小学堂:你曾经说过,你对女儿就像母兽爱着小兽一样无条件地爱,你为她的学习焦虑过吗?
章红:我记得我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女儿上小学之前,那真的是像母兽爱着小兽。我真的没有任何要求,就是只有玩。
我还记得女儿小时候我经常跟她玩的游戏。一个游戏就是“猜猜我有多爱你”。我会说我爱你这么多,然后就把手臂一直往后拉,拉到我能拉到的极限。女儿就会笑得不得了。然后我还会抱着她转圈圈,真的是特别开心。
还有一件事,我觉得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她三岁时的一天,我在上班,同事接到电话,说是你的女儿找你。我觉得有点好奇,三岁的小孩第一次打电话,然后接电话的是另一个人,那她会怎样和外界打交道呢?我问同事女儿是不是说“我找我妈妈”,同事说不是,她说的是“我找我亲爱的妈妈”。这简直太动人了。
上小学之后,我整体上还是保持一种淡定。我相信可能比很多父母要淡定一些,也要做得好一些,但是也不像过去那么好了。
因为社会评价体系开始介入进来了。她幼儿的时候你只要她吃好睡好玩好就行了,但进入小学了,比如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者考试没有那么好,就不爱学习怎么的,诸如此类,你还是会有点着急。我从来没有因为她的成绩打骂过她,但着急还是会有的。
我自己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就是她念一年级还是二年级的时候,我数落了她一番之后,坐在床边,然后我就说,你这么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
说完这句话,我就自我感动地哭了起来。
然后我就记得小孩用那种特别纳闷不解的眼神看着我,好像说,发生了什么事呢,要这个样子?后来我回想起来,也很想自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要这个样子?
真的没有发生什么了不得的事,所以我也觉得自己蛮可笑的。
总体上没有特别焦虑,因为我对自己的孩子一直还是蛮有信心的。我本来以为她是可以成绩非常好的,结果她是一个优良中差每个等级都拿过的小孩。于是我迅速地接受了,她不是一个我预想中的每次都会考第一名的小孩。我从来没有因为她考试成绩不够好,对她发火。
我唯一犯过的错误是在她的写作文上,恰恰是我的本行。
因为我把一个人的写作能力看得特别重要,我觉得一个人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一个体现。
我每次拿到她的作文,错别字词、语句不通、干巴巴……老天怎么可以这样,然后我就会为这个着急。
如果说我有过河东狮吼,也是出现在她的作文上。我记得有一次我问她的作文,我大概在骂她写得不好,她就跳到另一边,说“我作文不好,也是你生的”。
这是我一个非常大的教训。
女儿当年的日记所记录的↓
今天晚上我被我妈熊了一顿,说我作文写得不好。我作文写得不好,我作文写得不好也是你生的。你自己在那边叫,该好好反省了!
其实一切都取决于你把目光停留在哪里,如果你只停留在她不好的地方,你就只会看到那些不好;但是如果你把目光停留在好的地方,你会想,这个文章有6个错别字,但是她90%写的都是对的,是吧?
一个中国的小孩,每天浸淫在自己的母语中,总有一天她会把句子写通顺,会不写或者少写错别字,你没有必要在那时候就那么急。
你那么着急,只能使她对这件事情产生一种厌恶的恐惧的心理,而这就跟你的愿望南辕北辙了。
我看过一个美国科学家做的实验,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奖励,也需要惩戒。那么奖励和惩戒各在什么地方使用呢?
如果你想禁止这个小孩做一件事情,你就是用惩戒;如果你想让小孩做一件事情,你就使用奖励。
我想不想让她喜欢写作文,我当然想了;我想不想让她爱学习,我当然想了。但是如果你使用惩戒的方法,她只会越来越不爱。
我女儿长大之后说,“我曾经还想当个作家来着,后来老被你吼,我就不想了”。所以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吗?
你态度不好,你只会产生一种阻止她去做某件事情的效果,就跟你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了。我觉得这个是有科学依据支撑的。所以说我唯一的教训就是在她写作文上。
但是总的说来,我们对女儿是非常的平等和尊重她的选择的。所以女儿也长成了一个有她的叛逆性,但是同时又对社会适应得非常好的很有主见的姑娘。
02
“家庭能够给予孩子最重要的东西,
其实就是价值观”
博雅小学堂:您女儿在求学过程中每一个重大决定几乎都是自己做出来的,包括高中阶段上国际班,被英国的大学录取之后坚持去美国文理学院接受博雅教育,她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女孩。她这种独立的思想是怎么形成的?
章红:基因肯定也是有的,每个人先天都是携带着自己的气质倾向。
但是我还是觉得,后天的环境还是可能起了一个更大比例的作用。因为我觉得一个家庭能够给予孩子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就是价值观。
女儿现在这样,我觉得也是在我们家庭的一次次聊天,一次次对话中塑造出来的。我们在饭桌上什么都会说,家庭的计划,经济状况,对时事的评点,都不会避讳,什么都跟她说,我们也会倾听她的意见。
大概是她二年级升三年级,我们家从原来的西康新村搬到了鼓楼,西康新村就近入学是在赤壁路小学,鼓楼其实离赤壁路小学也不远,但我们会觉得小孩子要近一点更好,然后我们就想把她转到央小。在座的都是南京的,大概都知道好像央小比赤小稍微差一点点,所以我们也有一点点犹豫。
然后我们就问她的意见。然后这小孩想了一下说想转出来。其实她仅仅是喜新厌旧,她喜欢有一个变化,她不是一个理性的思考,但她这么一说好像就帮我做了一个决定,然后我们就把她转到了央小。
到了初三,她的很多同学都厌学了。她们初三不停地做题又抓得非常紧。曾经她们班有同学把卷子、书都撕了,堆在桌上像一座小山一样。她也感到很厌学。她打听到高中三年每年都比初三更辛苦,就决定不要这样度过未来三年。她中考的时候分数是上了南师附中分数线的。这非常得好,而且一个学期只要块钱的学费,但她就提出要上国际班。
现在国际班已经成为一个跟普高平行的选择,但在那时候国际班并不流行。成绩没有那么好但家境还可以的小孩才会上国际班,像她这种情况还上国际班的就很少。但她说要上国际班,我们也完全没有犹豫,立刻按照她的意思就上了国际班。
博雅小学堂:后来她为什么一定要去美国读文理学院?
章红:她说如果大学不选择通识,以后更不会有机会了。这里有对自己的了解,有对前程的考量,是慎重地做出决定。既然她做出决定有她的道理,我们就是会全力支持的,所谓托举,也就是这个。而且我也很赞赏她这么有主见,她这么了解自己。
其实会有很多国人认为文理学院不如大u。我觉得我们一家三口都有一个特别的优点,我们不是那种随大流的人,会对事情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她也很考虑家里,她就读的国际学院都是私立的,学费很贵,她就一定要申请奖学金。要知道,奖学金是会影响排名比较前的大学,如果你申了奖学金就不一定会录你。但是她会觉得排名没有那么重要,我们也很支持她的决定。后来最后她上的大学,我去过,真的是风景如画。
她分析了自己的情况,文理学院很安静,她不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她都不爱参加party。你们都知道美国大学有Party,她就会嫌吵,她有一次因为嫌吵甚至躲到了厕所。
文理学院学术气氛比较浓。学习压力其实很大。她跟我讲过,每周一小考每半个月一大考。
还有一个就是文理学院是通识教育,就是博雅教育,一开始去是不分科的。比如说她们学校规定,每一个学生不管你将来是主修哪一个,文科也好,理科也好,每一个学生至少要修两门自然科学,两门社会科学,两门人文科学,两门艺术。
所以女儿虽然最后是修主数学和计算机,但是她的艺术学了刻版画。她修了很多课。她甚至是因为我写儿童文学,修过儿童文学的课程;她写过关于爱伦坡的论文,修过人类学方面的。
女儿发表在艺术系刊物上的版画我们家确实特别注重人文方面的教育。认为这跟你以后从事什么工作,从事什么专业没有关系,它应该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的素养。更重要的是,对你自己的生命有好处。
我们做父母的不都是希望孩子以后生活得幸福、快乐吗?而艺术它是滋养人的,你如果有一门艺术的爱好,对你个人的生活一定是有好处的。
到现在,女儿就会说,只要有一阵子没看书,她就像有一阵没吃水果一样,身体会告诉她需要补充一点维生素了。而在我们家,计算机这些专业方面的书,是不叫书的。只有看人文学科方面的书,我们称其为在看书。
她的选择挺对的。女儿很早就明确要成为一个靠着技术立身的人。
她曾跟她的计算机老师一起合作写了一篇计算机科学的论文,最后是合作署名,这个论文也得到了全美中部大学生本科竞赛计算机论文第一名。这是蛮厉害的,她因此上了学校的校网。
她在大学很努力,她说高中三年让她休养生息。到了大学她就真的是特别地努力。大学四年她拿了一个计算机学位,一个数学学位。原来是准备读研究生的,但是她非常迅速地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然后她也觉得计算机是一个应用的学科,不一定要读研究生,所以她就工作了。
03
很多焦虑与恐惧
其实是因为思想懒惰
博雅小学堂:上周我们发表了你的一篇文章《别从众,通往人生赢家的道路有很多条》,很多人看后认为,你女儿的这份成长经历对大部分家庭没有借鉴意义,因为普通尤其是农村家庭还必须靠当小镇做题家才能通过那条窄门,然后才能谈得上其他。中产家庭或像您这样的高知人士除了经济、学识之外,还有很多隐形的社会资源,这些都是普通家庭无法提供的。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以及如何理解这种全民教育焦虑?
章红:有一段时间我写了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收到过这样一个留言:
“实话说您的观点没错,有很多专家和您一样,但是都是心灵鸡汤,操作起来对少数家庭有用,对大多数人没用,尤其是留守儿童,务工子女,低文化家庭,不富裕家庭,隔代教育家庭,都不合适。在这些家庭里您的理论只是纸上谈兵,说的很好听,但帮助不大,因为不接地气。您的理论适合:家里有矿,父母有时间,有文化素质,而且有很大耐心的家庭。”
我想这是一种相当有代表性的观点,值得回应一下。
的确,最普通的家庭资源会少一些,无论是物质的时间的还是人际的。那么你能拿出来的最有价值的资源是什么呢?不就是你对孩子的温情、信任、爱护,这种来自情感上的滋养吗?
如果你没有钱,没有人脉,没有太多学识,然后你还没有情感温度,在精神上只知道逼迫小孩,这小孩也真是太倒霉了。
穷不是恶劣对待孩子的理由。对孩子的态度,最普通的家庭照样是可以做出选择的。愿意为孩子付出多少耐心多少爱意并不受“资源”的影响,在精神层面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教育孩子恰恰是个改变家庭走向的契机。好的教育理念,对整个家庭都会起到正向作用。
我是能够理解现在的教育焦虑,因为我的确知道人们多么缺乏安全感,内心有多恐惧,这些都是他们焦虑的原因。
但多数人行动上很勤快,但是思想上很懒惰。他们总是看别人生活,然后就恐慌,生怕自己落后了,这是一种精神上不强健的表现。
实际上除非是在特别严酷的时代,人没有选择的机会。但这个时代还没有严酷到那个地步,我觉得选择是永远存在的。所以,那种极度压榨孩子的时间和意志力,自身极度地焦虑乃至影响亲子关系的选择,是源于父母自己的一种选择。你其实是有别的选择的,但你只选择了这种方式。
博雅小学堂:现在女儿在美国生活,你们交流多吗?现在母女关系怎么样?
章红:现在比过去少多了,过去我们曾经非常密切,精神层面的交流很多,现在当然我们依然也经常地交流,但相对于过去我们一聊就会两个小时,少多了。实际上她刚刚领了证,已经结婚了。
有一句话说,父母这个职业其实是有一个终点线的。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智慧。你要有一个终点线,不要老掺和在孩子的生活当中。所以我也在学习慢慢退出她的生活。
情感的那种深厚的程度和价值观的契合,这些东西都没有变的,我只是希望她没有任何负累地去开展自己的生活。
以上来源,博雅小学堂APP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
博雅小学堂是中国有影响力的通识教育内容平台,致力于重构5-15岁孩子的学习内容与方法,为他们搭建可以和世界无缝对接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体系,帮助他们构建人文底色,获得认识自我,幸福生活以及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