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际政治长周期世界体系从殖民霸权过渡

北京湿疹网上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116/8596237.html

这次我们从工业革命(两个康波)的角度去探讨周期,如图1所示,涉及到了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外扩张和对外投资重建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领导国家的兴衰更替,产业和资本的输出,以及对外投资造成的经济危机等内容。这样广泛性的周期可以总结为国际政治长周期,但为了区分过去的帝国主义时期国际政治长周期,这里斗胆取名为新国际政治长周期。

通过这里探讨,您将了解到,科技革命的突破性技术主要是突破了能量的等级以及对劳动的替代;一般新的科技革命孕育在工业革命的中期(此时领先国家开始对外扩张);科技革命到工业革命需要一个康波的时间;经济和人口的膨胀将推动领先国家对外扩张,从而开始重建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经济回落将倒逼领先国家国内资本输出(即对外投资),进而促进下一个领先国家的出现,此时会出现基于科技革命的优势产业(即未来长期看好的产业,本轮是医疗保健);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开始,旧的领先国家的对外投资在世界的比重将见顶回落,从而引发更加频繁的经济危机。

一、新国际政治长周期的提出

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学者莫德尔斯基,该理论是以地理大发现以来的国际政治史特别是西方国际政治史为基础,借助社会学理论中的体系分析方法和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理论,构建的一个高度简约的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该理论的贡献在于为研究国际政治变动规律提供了易于理解的宏观范式。

但根据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崔建树教授的观点,该理论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它无法解释过去五个世纪中发生的一些重大国际政治现象。另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人类军事技术革命的推进,国际政治体系的变革模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的预测功能(崔建树《霸权转移的周期逻辑——莫德尔斯基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及其缺陷》)。

根据我们的分析,确实也发现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的不足。国际政治长周期理论有四个基本命题:一是世界体系需要一个领导者;二是世界领导者均脱颖于全球战争;三是海权是世界领导者的必备条件;四是国际政治的演变模式是“循环的”,世界领导者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周期约为-年(两个康波的时间)。根据我们的分析,这四个基本命题需要这样理解:一是世界体系不是需要一个领导者,对世界的领导是一国领先后对外扩张和对外投资的需求;二是世界领导者的出现是由于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全球战争只是领先国对外扩张的结果;三是海权是过去领先国商品输出时为了打击对手的手段,但现在领先国已经变成资本输出,为了打击对手需要有货币霸权,军事霸权(包括海权)只是辅助货币霸权而已;第四点与我们的分析一致。

我们对新国际政治长周期的分析如下:英国重商主义推动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带来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和人口快速发展——经济、人口的快速发展与有限资源的矛盾促使对外扩张,并改变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成为领先国家——经济发展达到顶峰并趋于回落,倒逼对内技术创新,酝酿下一次科技革命;对外投资他国优势产业,实现资本控制,构建新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他国借助新的科技革命实现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和人口快速发展——当经济、人口的快速发展与有限资源的矛盾时,又会促使新的领先国进行对外扩张……

以下,我们从历次工业革命开始分析(由于能力有限,分析难免有瑕疵,请大家多多包涵和指点,谢谢!)。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年,时间按技术广泛应用的时间,与康波周期有些不同)

每次工业革命之前都有科技革命,这些往往带来能量等级的突破和劳动的替代。科技革命促进工业革命,使得一国经济和人口膨胀。当有限的市场和领土不能容纳工业生产和人口时,这些国家就会倾向于对外扩张,同时伴随着相关的指导思想、新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当经济发展回落时,这些国家会加快技术创新,同时会加快对外投资,间接助推他国经济发展,使之成为新的领先国。

1、科技革命

(1)技术的酝酿(科技革命的开始)

年,法国物理学家帕平(DenisPapin)根据安全阀的工作原理发明了活塞式蒸汽机,不过帕平只是对设计原理进行了思考,并没有真正制造出可使用的蒸汽机。这个时间距离工业革命的时间有75年,对比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的35年足足大了一倍,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时还没有建立资本主义,使得技术创新到工业革命的时间延长很多。我们倾向于认为,科技革命到工业革命时间大概是35年,一个康波的时间。

(2)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业革命的开始,距科技革命75年)

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首先在棉纺织业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的投入使用,这种改良型蒸汽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3)技术的突破性(能量的演变)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生产生活主要用畜力,比如牛、马、驴,当然靠近水源的有利用水力的磨坊和风车。这一阶段,人们主要利用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其关键指标是速度(以马车为例,动能的公式是E=MV^2/2,其中M为质量,V为速度)2.8m/s和万有引力(自然界的4种基本力之一,另外还包括电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用的是蒸汽机,其原理是蒸汽的热能转化为动能。其中热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能力的分类如图2所示)的总和,其关键指标是动能相关的饱和蒸汽即度水蒸气流速20-40m/s(是马车速度2.8m/s的10倍左右)和势能相关的分子引力(属于电磁力),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其中动能大了倍(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势能也大了好几个数量级。

2、经济和人口的膨胀推动对外扩张以及国际秩序重建(-年)

(1)对外扩张的指导思想——重商主义殖民思想

17世纪的英国正处社会的转型期,面临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表现为英国社会经济的显著发展和变动,使英国社会日益形成了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竞争实力;而且更重要地体现在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复兴和膨胀。当16世纪英国民主国家得以巩固并发展之后,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力图获得民族优势,便成为英吉利民族国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和民族意识发展的必然归属。于是,谋求现代意义的帝国即建立海外殖民地实现商业扩张的思潮、思想及理论便应运而生。其中,以重商主义思想最为独树一帜并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重商主义思想主张加强货币的流动而不应储存,要使货币加快周转后而产生更多的货币。这里的货币已不仅是宝藏,而是被看作可以增值的资本了。

重商主义殖民思想则揭示出贸易、殖民与国家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他们看来,英国国家的强盛根本源于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张即建立贸易帝国,而贸易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目标在于获取殖民地,形成以宗主国为核心的殖民贸易体系,并维护此体系的垄断性和排外性,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又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重商主义者大多富有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经验,他们的理论完全是现实生活和英国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具有很强的使用性和可操作性,并非空洞、抽象的理论论证;同时他们又大都身居朝臣,与国王、议会和政府的关系较为直接和密切,因而他们的主张和建议很容易对决策层产生各种影响,所以重商主义最终转化为英国的基本政策,成为第一帝国的基本标签并非偶然。

(2)经济和人口的膨胀推动对外扩张

工业革命时期的对外扩张以商品输出或产能输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中国)为主,因此,对外扩张随着人口密集程度以及工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可以理解为国内市场饱和以及生产规模大幅增加时,就会促使商品或产能的输出。

1)英国

当人口密度较高时,会推动对外扩张的进程。从一开始的伦敦人口变得密集,促使了一些商船进行海外贸易和掠夺,到后来整个英国人口变得密集,使得英国整个资产阶级开始猛烈的殖民扩张。

年,英国伦敦(11世纪成为英国首都)人口约为13万,人口密度为82.44%,按照人口密度的等级,当时伦敦属于人口较密集的地区(人/平方千米为人口密集区)。与此同时,16世纪,伦敦所在的英国政府开始鼓励海外贸易和掠夺,参与者多是商船,其中-年期间进行了震惊欧洲的环球航行。

年,英国人口达到万,人口密度为81.93%,也达到了人口较密集的程度。与此同时,19世纪,英国开始了工业资本掠夺殖民地的时期,参与者变成英国整个资产阶级。英国猛烈扩张殖民地,包括亚洲、中东、非洲、澳洲、北美。到年前后,英国霸权达到了顶峰——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的40%,海军吨位几乎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总和,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挑战英国的霸主地位。

当工业发展规模超过国内市场需求时,也会推动对外扩张的进程。年即第一次工业革命前,英国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占比1.9%,对比人口占比1%不会超很多。到年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前,英国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占比达到9.5%,远远超过人口的占比(人口占比变化不会太大)。此时,英国正在猛烈扩张殖民地。

2)美国

美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稍晚于英国,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此后,美国也开始了疯狂的对外扩张,其领土面积从独立初期的多万平方公里大幅增加到多万平方公里,增加了8倍多。其中美国扩张的领土面积大部分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完成的,具体如下:

年4月,美法签订和约,美国以万法郎(当时约合万美元)从拿破仑手中购得万平方公里左右的路易斯安娜。年,美国迫使衰落的西班牙帝国签订不平等《佛罗里达条约》,美国以万美元获得佛罗里达地区。年2月2日,美国与墨西哥签订条约,美国象征性的付给墨西哥万美元+免除万美元债务,获得了包括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地区在内的近万平方公里土地。接着又在年,美国驻墨西哥公使又以0万美元购得美墨边境近10万平方公里土地。年,美国以万美元的价格从沙俄政府购买了面积约.88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及周边的阿留申群岛,折合每平方公里4.7美元。

(3)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重建(殖民体系)

在重商主义殖民思想的指导下,英国通过一系列殖民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确立了对全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英国由于率先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霸主。年前后,英国霸权达到了顶峰——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的40%,海军吨位几乎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总和,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挑战英国的霸主地位。

3、经济衰退倒逼技术创新和对外投资,并建立国际秩序(-年)

(1)技术创新

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根据这一现象,对电作了深入的研究,这项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找到了将电能转化为动能的方法。所以基于这个研究才会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电机,电池发动机等等。

(2)对外投资

1)对外投资概况

随着经济的放缓,英国国内资本转而投向海外,使得英国对外投资(本质是经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成为国际资本)为主。从年-年,英国资本输出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速达到4.20%,到年,英国的对外投资额达到亿美元,占世界资本输出总量的43%,远远超过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的对外投资额之和。

根据历史数据,当时(指-年英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黄金时期)英国海外投资主要流向殖民地和美国(在中国的利益都受到德、俄的威胁)、俄罗斯(联合瓜分世界),这些国家和地区与英国的关系都较好,或者被控制,可以实现对英国的资本开放。而英国对最近的欧洲大陆的投资相对没有明显增加,则是由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国家关系紧张,这样就延缓了其对欧洲的投资。从行业来看,英国的企业海外投资主要是在铁路方面(当时是钢铁和铁路大发展的时期),其次是给各国政府的贷款,投入到工业、金融等方面的投资位居第三。(谢素科、黄虎《英国企业海外投资宏观研究》)

2)对外投资的手段和影响

英国要求他国资本开放之后,进一步地,国际资本为了获取利益会打击他国国内资本,比如通过占有大部分资产获得控制权,或通过操控资本市场再割韭菜,或通过货币霸权控制资产价格以打击他国国内产业资本。英镑霸权形成于年英国以法律形式确立的金本位的货币制度。

通过掠夺殖民地获得资产的控制权和控制资产价格(通过垄断):为了弥补由于工业垄断地位丧失所带来的工业利润的减少,19世纪末,英国疯狂地抢夺殖民地。到年,英国殖民地面积的总和已达多万平方公里,比本土大倍,人口接近4亿,为本国人口的9倍。由于其殖民地遍布五大洲,故有“日不落帝国”之称。如19世纪80年代,以罗德斯为首的垄断组织德·比埃尔公司,就是在掠夺南非的金刚石和黄金的过程中形成的;英荷壳牌石油公司、英伊石油公司以及纺织业中的一些垄断组织,也都靠掠夺殖民地发展起来。到20世纪初,在冶金、化学、煤炭、造船,水泥等业中,也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年,英国已有57家托拉斯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此外,铁路公司、航运公司和保险业也都被垄断组织所控制。

操控资本市场导致金融危机:比如19世纪后半期外国银行操作中国金融市场,导致的上海金融危机;年美国股灾的背后是以英国罗斯柴尔德为首的犹太资本将资金转移出美国。

(3)优势产业:铁路和钢铁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商品和资源的快速流通,为铁路和钢铁创造了极大的需求。

英国于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19世纪50年代达到铁路修建的高潮,年主要的线路基本完成,年全国性铁路网已形成。与此同时,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比如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前,是美国铁路大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美国铁路建设投资大,建设速度快,并且统一各种技术标准及时刻表,形成全国性的网络,发展为当时最大产业。至年,美国铁路营业历程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共40多万公里),同时吸引就业万,约占全国1/10的劳动力,远高于其他行业。

这一时期,世界铁路总长度由年的英里増至年的22.2万英里,年达到46.6万英里。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年)

1、科技革命

(1)技术的酝酿(科技革命的开始)

这里指的是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基于这个研究才会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电机,电池发动机等等。

(2)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业革命的开始,距科技革命35年)

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不同,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国家多了很多,包括美、德、英、法、日、俄等,导致之后的对外扩张也变成多个国家同时扩张,并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表明世界大战是对外扩张引起的。

(3)技术的突破性(能量的演变)

发电机提供的电能利用了分子间的电磁力,其能量与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的分子势能一样,都是电磁力。

内燃机的工作原理也是把热能转化为动能,其关键指标进口气流速度高达-m/s(是蒸汽机蒸汽流速的5倍),其能量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的分子动能提高25倍。

2、经济和人口的膨胀推动对外扩张以及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重建(-年)

(1)对外扩张的指导思想——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是指大国、强国、富国欺侮、压迫、支配、干涉和颠覆小国、弱国、穷国,不尊重他国的独立和主权,进行强行的控制和统治。霸权主义包括世界霸权主义和地区霸权主义。近代以来,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都企图夺取世界霸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由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为抢占殖民地,霸占世界资源和商品市场以及争夺世界霸权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妄图称霸世界,杜鲁门主义就是美国全球战略的表现。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军事力量膨胀,展开了与美国的争夺。70年代后期,越南推行“印度支那联邦”计划,妄图在印度亚太地区称霸,是地区霸权主义的体现。

(2)经济和人口的膨胀推动对外扩张

1)对外扩张概况

19世纪,随着拿破仑战争(-年)带来的资产阶级在中欧的蔓延开始,也随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维也纳体系的形成,欧洲迎来了持续年的无大规模战争史基本和平时期,这一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加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露雏形,资产阶级在欧洲大本分国家获得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开办工厂、开矿、自由经济、新发明、科技进步等等因素催进了欧洲的人口大增长,出现历史上第二个高峰。拿破仑战争前后的欧洲人口大概不到1亿,到了19世纪中叶,人口已经增长超过50%,到了20世纪初,人口已比拿破仑时期翻了3倍,同期的美国情况基本相似。

在经济和人口不断膨胀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在扩张领土的同时,凭经济实力,加紧掠夺和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列强利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了大量财富。通过掠夺性国际贸易,殖民地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输出、掠夺性贸易、海陆交通及通讯工业发展,瓦解了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把其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建立。

2)对外扩张的影响

众多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一时期,原有领导国——英国继续加大资本输出,对外投资在世界份额达到顶峰。但随着英国经济衰弱,对外投资份额很快回落,随之而来的是资本流出导致的经济危机。自年英国第一次爆发经济危机以后,在整个19世纪,大约每隔10年周期地爆发一次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以后,经济危机缩短到大约每隔7~8年爆发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时间已缩短到大约每隔5年左右爆发一次。

(3)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重建(殖民体系)

19世纪50年代,英国霸权达到顶峰。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接连经历大萧条以及两次布尔战争,前者使得英国经济衰退,后者使得英国殖民帝国的解体。

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纷纷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建立。

3、经济衰退倒逼技术创新和对外投资(-年)

(1)技术创新

年,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恩利克·费米领导小组在芝加哥大学建成人类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采用铀裂变链式反应),命名为“芝加哥一号堆”,标志着人们开始使用原子能(即利用核聚变和核裂变反应的能量)。

年,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由于计算机具有存储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所以人们可以将预先编好的程序组纳入计算机内存,在程序控制下,计算机可以连续、自动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预。计算机通过自动化替代人操作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推动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之一。

(2)对外投资

1)美国

欧洲复兴计划:欧洲复兴计划是在经济上支援被战争破坏的西欧。从年到2年,美国通过经济合作署给予欧洲的援助实际总数为多亿美元,其中英、法、西德得到了其中半数以上。

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在成立之初,主要是资助西欧国家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但在年后,欧洲各国开始主要依赖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来恢复战后的经济,世界银行于是主要转向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美国在世界银行的决策中有一票否决权。

国际资本:国际资本是一国海外借贷的重要来源,而美元长期以来在外汇交易中占主导地位。

2)其他国家

另外,原有领导国——欧日也继续加大资本输出。比如英国自二战以来对外直接投资依然不断增加。

(3)优势产业:内燃机和汽车

20世纪的人口增长:世界人口数量在最近几百年间暴涨,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从年的将近17亿到年的73亿,增长了四倍还要多。随着人口大爆发,根据人口周期(详见《人口周期:周期之母》),20世纪房地产和汽车产业发展将最明显。其中,汽车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汽车产业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于一体(房地产只有资本密集),因此是产业投资中的重中之重。

目前世界主流汽车市场仍然被欧美日的跨国汽车公司把持着,这与资本输出主要国家和地区是相符合的。

20世纪,世界汽车发展史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世界汽车工业快速发展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这一时期,奔驰、福特、通用等20多家汽车公司相继成立,汽车生产进入标准化流水线生产,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汽车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汽车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变速器、四轮制动、独立悬挂技术、压减震器都是在这个时期发明的。

第二阶段:汽车全盛时期

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大力发展汽车,产量从战前的80万辆增长到了万辆,增长了近10倍。在这个时期,日本也迅速崛起,至80年代,产量达到1万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一时期的汽车技术主要向高速,方便,舒适方向发展,流线车身,前轮独立悬架、自动变速器、全轮驱动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第三阶段: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汽车产量相对稳定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汽车产量稳定在0万辆左右,发达国家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各个公司之间竞争激烈。欧、美、日之间贸易摩擦不断,而韩国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崛起,成功实现了技术跨越,成为世界汽车生产一个重要基地。这个时期汽车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提高汽车安全性和降低污染。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安全气囊、电子控制喷油和点火、三元催化剂等在这一时期相继出现。

(4)对外扩张和对外投资的理论依据

随着美国经济实力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国需要在世界上扮演更大的角色。其中威尔逊总统(政治博士学位,任期-年)心中的美国应该扮演的“更大角色”是领导世界。

自由国际主义的形成:一战后,整个欧洲废墟一片,等待着美国的救助。同时一战也导致欧洲主导的旧的国际秩序倾覆,等待着美国重新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美国拥有的巨大实力和威望以及欧洲的让权使威尔逊决心为美国谋求世界领导地位。但威尔逊拒绝了作为欧洲国家经验的权力、利益和实力均衡等基本概念,拒绝了关于战争与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常态的观念。他相信,自由主义是唯一可以将文明从混乱中解救出来的力量。因此,威尔逊提出了以自由贸易和门户开放原则为基础的新国际秩序计划,得到交战国领导人的认可和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体现了,民主与专制对立是美国与欧洲国际政治观念不同以及美国选择不同道路的基本原因。

自由国际主义的确立:20世纪20-30年代,孤立主义影响了美国的对外政策。二战的爆发极大地警醒了美国,也使罗斯福决心带领美国走上国际主义的道路。罗斯福政府提出援助英国和苏联的政策倡议,但遭到以“美国第一委员会”为代表的孤立主义势力的坚决反对,认为援助英国和苏联只会把美国拖入战争。之后发生的日本偷袭珍珠港宣布了孤立主义的破产,威尔逊的自由主义思想获得了主导美国对外政策的“第二次机会”。到战争后期,美国领导世界重建国际秩序的主张开始为美国民众广泛接受。

但美国对外扩张的自由国际主义仍是霸权主义,只是霸权的手段从军事霸权转变为货币霸权,军事霸权只是作为辅助;霸权的方式从领土转变为主权;争夺的对象从过去的自然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本以及科技。

(5)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重建

国际秩序:战后初期,美国通过一系列措施设法建立自己的霸权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政治上,美国通过建立联合国来主导世界事务。经济上,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来发挥作用。在欧洲,美国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在亚太地区,通过第四点计划和建立一系列军事集团来达到控制亚太的目的。

国际体系:20世纪五十年代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是"雅尔塔体系",通过这个体系,美苏两分天下。

四、第三次工业革命(年至今)

1、科技革命

(1)技术的酝酿(科技革命的开始)

这里的技术酝酿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创新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才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

(2)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业革命的开始,距科技革命35年)

由于技术问题和社会影响等原因,原子能并没有广泛应用(全球核电占总发电量比重为16%,我国仅约2%;核能占比全部一次能耗的6%,我国也只有1.4%),因此不能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而电子计算机,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年8月12日,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这标志着个人电脑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3)技术的突破性(能量的演变和劳动的替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原子能利用了中子和质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即强力,比电磁力又大很多。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原子能与光速的平方呈正比。

计算机由于具有存储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所以人们可以将预先编好的程序组纳入计算机内存,在程序控制下,计算机可以连续、自动地工作,不需要人的干预。计算机通过自动化替代人操作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推动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之一。

2、经济的膨胀推动对外扩张以及国际秩序重建(-年)

(1)对外扩张的理论依据——基于朝贡体系的人类共同体

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宗藩关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宗藩关系是通过宗主国文化、教育、外交等手段间接影响藩属国。这种宗藩关系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周边国家要向中国“称藩纳贡”;受中国的册封,并由中国赐予印玺。而实际上这种宗藩关系只是维系中国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并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并且,作为宗主国的中国统治者,是以一种“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不治主义态度对待外国的、原则上并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中国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作为“天朝上国”的富有与大度,总是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对朝贡者给予大量的赏赐,其价值远远超过朝贡者所进贡的物品,所以,各藩属国总是乐于来华朝贡。有时中国统治者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也对各国来华朝贡的时间和规模作出种种限制和规定。虽然有些国家有时不按规定而提前来华朝贡,中国政府也都给予了热情接待。再者,各国在来华朝贡的同时,也与中国进行了贸易往来。

宗藩关系基于中国古代的华夷国际秩序,具体内容为藩属国的国王继位,须经过宗主国的册封,才算取得合法的地位;藩属国需定期向宗主国朝贡;宗主国负有帮助藩属国维护统治秩序的责任。孙文等人认为,较之帝国主义的挟武力胁迫屈服、建立殖民地,宗藩关系不诉诸武力即可使对方诚服更显文明。

古代的朝贡体系,无论是直接征服还是继承,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武力的胁迫,在这种朝贡体系之下,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是由上下等级、华夷之分的。西方英美的殖民体系,更是以武力和掠夺使对方屈服。而一带一路所倡导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宗藩关系,国与国之间关系比朝贡体系下的宗藩关系更加平等。西方推行的是“霸道”,中国古代推行“王道”,而今天的中国在汲取“王道”精华的基础上推行的应当是一种比“王道”更加科学的外交政策。

(2)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重建(霸权体系)

国际秩序:苏联解体后原有的国际秩序受到中国的挑战。在全球范围内,政治上,中国通过建立上合组织(联合联合国)来主导世界事务。经济上,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建立亚投行、金砖银行、和中国自由贸易区协定(维护关贸总协定)来发挥作用。在亚非欧地区,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来构建与亚非欧合作共赢的关系。

国际体系:在苏联解体和冷战终极以来,国际体系由二次大战后的两极格局向单极转变。但随着欧洲和中国崛起,国际体系又变成多级格局的演变。

(3)经济的膨胀推动对外扩张以及对外投资

1)对外扩张(美国)

二战后,当历经艰险的士兵们终于回家之后,他们开启了世界范围内的婴儿潮。仅仅美国,从年至年这18年间,婴儿潮人口高达万人,这个人群被通称为“婴儿潮一代”。但当时美国人口密度仅16.18(0年数据),人口还很稀疏,因此二战后美国成为人口迁入地区。

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美国所占比重已增长至60%,此时美国对外扩张主要是为了获得海外市场。因此,二战后,美国通过在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军事上成立北约,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以此控制欧洲,把欧洲作为美国的市场。

2)对外扩张(中国)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和人口快速发展,到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达到20.8%,已经超过当年人口占世界的比重19.27%。

与此同时年,中国人口密度也达到人/平方公里,已经属于人口密集区。

在经济和人口膨胀的背景下,年9月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其目的是为了输出产能,获得海外市场。

3)对外投资(美国)

20世纪50年代,美国完成工业化,此时美国也像英国一样开始输出资本到海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从地区分布来看,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由发展中国家为主转向发达国家为主。0年,发达国家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只有48.7%,尔后逐步上升。年后,发达国家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基本稳定在69%-75%之间。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先升后降,服务业的地位则大幅上升,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0年,制造业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只有18.2%;到了年,这一比重升至41.7%。此后,这一比重急剧下降,到年已降至15.4%。服务业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则稳步上升(除年美国网络泡沫破灭时有过短暂的下降外),目前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73.2%的份额,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杨长湧《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获得资产的控制权:美国通过干涉拉美内政,逐渐成为拉美的霸主。美国控制了拉丁美洲各国的经济命脉,比如阿根廷商业银行被外国资本控制。

控制资产价格:一方面,美国通过美元霸权使美元成为大宗商品的定价货币。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成为国际的主要结算、计价货币,进而成为大宗商品的定价货币。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期货市场控制大宗商品的价格。自美国芝加哥交易所推出期货合约以来,世界大宗商品的定价权基本都在美国三大交易所实现,其中原油主要是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农产品价格形成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其它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则形成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美国成了世界主要的定价中心,除了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期铜外。

操控资本市场:美国借助国际资本的优势,总是借助美联储加息之时对其他国家的资本市场进行收割。年和年美联储都进入加息周期,这两个时期,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集中爆发。

从直接境外投资的趋势来看,美国对外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开始达到顶部,至今依然处于较高位,但在全球对外投资的比重将下滑。短期来看,年受疫情影响,美国经济将出现衰退,从而导致对外投资下滑;之后,随着美国经济恢复,对外投资将回升。长期来看,美国为了争夺海外资产,掠取高额利润,其资本输出仍将持续增长。

4)对外投资(中国)

从直接境外投资的趋势来看,中国从年进入工业化后期开始,对外投资就明显增加。年,由于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收紧对外投资监管,使得对外投资明显回落,从高位至少回落一半。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中国对外投资依然萎靡不振。短期来看,中国对外投资也受疫情的影响,但中国经济恢复较快,对外投资也将较快恢复。长期来看,中国资本海外投资的需求将不断提高,对外投资金额将不断上升。

结合英美的经验,中国在资本输出阶段,需要循序渐进地放松资本管制,有针对性地培养国内资本,保护战略性的产业;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期货市场的国际化;防止金融市场泡沫和系统性风险等。

3、经济回落倒逼技术创新和对外投资,并建立国际秩序(年之后)

(1)技术创新

5G:美国电信营运商Verizon已于年10月1日推出5G商用服务5GHome。年的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全球5G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中国5G时代正式开启。

人工智能:AI芯片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核心之一,决定了平台的基础架构和发展生态。年5月3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国内首款云端人工智能芯片,理论峰值速度达每秒万亿次定点运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年美国英伟达和高通也推出了AI芯片。

(2)未来优势产业:医疗保健

1)人口变化

从人口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入老龄化,到90年代深度老龄化,伴随而来的是服务业的不断发展。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服务业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稳步上升(除年美国网络泡沫破灭时有过短暂的下降外)。其中,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关的产业是医疗保健(生物工程的主要应用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药物研发,直接推动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而中国则从年开始进入老龄化。

2)产业发展

美国: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美国卫生保健混合账户数据显示,美国健康消费从年的11,亿美元,增长到年的26,亿美元(美元现价)。按照美元现价计算,健康消费年增长率平均在6%左右。美国健康消费占GDP的比例从年的10.8%增长到年的14.38%,总体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从产业结构来看,年,美国健康消费占个人消费的比例为21.11%,已经超过居住消费占比,成为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占比第一的消费。在美国的健康消费中,疾病医疗服务占比基本在83%左右,是健康消费开支最大的部分,疗养院、牙医、医疗设备和药品消费占比在17%左右。

中国: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年我国健康产业产值规模达到9万亿元,约占当年GDP10%。而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因此未来,我国健康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未来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未来在国际秩序上,中国将不断起到主导作用。同时在国际体系上维持两级格局。

五、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预计年开始)

这里主要探讨科技革命。

(1)技术的酝酿(科技革命的开始)

这里的技术酝酿与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创新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移5G、人工智能等技术,才开始了第四次科技革命。

(2)技术的广泛应用预测(工业革命的开始,距科技革命35年)

预计第四次工业革命需要等到年才能爆发。

(3)技术的突破性(能量的演变和劳动的替代)

能源方面,目前利用分子力(万有引力、弱力、电磁力、强力)创造更强的能源已经几乎没有了空间,而且也缺乏更大市场需求。因此,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能源不是在原来的基础再次新增,而是在原来的基础进行调整,也就是对现有能源结构进行优化。而能源优化的方向就是减少并绿化传统能源,而增加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因此,第四次工业革命也被称为绿色工业革命。

替代技术方面,第四科技革命的人工智能可以进一步替代控制系统,符合技术替代的发展趋势。智能化相关的技术包括5G、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而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智慧城市、无人驾驶、虚拟现实(即VR)等产业,以及上游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产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