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强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学校策划推出“卓越育人”专题报道,持续分享各学院(部)在本科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引导广大师生以本次审核评估迎检工作为契机,踔厉笃行,奋楫争先,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共同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学校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学院是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自动化四个专业为一体的工科学院,是全国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重庆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重庆市新型二级学院,重庆市信息技术特色专业群。近年来,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核心,以“新工科”卓越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标准,以工程教育认证和师范专业认证为抓手,以OBE理念为导向,构建AI赋能的多维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体系,着力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解决计算机类复杂工程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
构建“4+5C”培养体系,多元融合培养创新人才
结合行业发展新形态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新需求,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院校科研平台,针对现有办学类型繁杂、各类人才培养要求冲突、课业繁重等问题,学院打通中外合作办学、工程、师范、实践等不同人才培养体系间的壁垒,构建基于“学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新工科建设、高校+企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4+”创新融合培养架构,打造“中外合作、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师范+工程、新工科信创化改造”等5类核心(“5C”)课程群,目前正逐步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专业建设成效稳步提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网络工程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和自动化专业获批重庆市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专业。
落实达成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筑牢培养质量保障基石
学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深入贯彻OBE理念,以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教学质量为主线,做好顶层设计,夯实制度保障,制定、完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管理办法、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办法等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文件65个,全面落实达成评价、合理性评价和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成立教学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核所有课程教学大纲、考核内容方式、达成评价报告等关键材料,守住课程质量“底线”。为推动机制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走出去、请进来”,先后邀请10余位教育部教指委专家和工程认证专家进行全员线上线下培训和座谈交流,派出60余人次参加全国各类工程认证学习会议,并建设了学院专业认证专题网站,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工程认证自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两个专业通过工程认证申请;网络工程专业拟在今年提交工程认证申请。
研发多元智慧教培管平台,数字赋能个性化教与学
构建一体化多场景的智慧教学、培养、管理数字化平台体系,自主研发定制OBE达成评价系统、“AI+”大数据学情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实验报告质量监测系统、在线实验实训系统等数字化平台,为教师教学、学生培养提供支撑。其中,OBE达成评价系统能够为三大达成评价和课程持续改进提供有力支持;实验报告质量监测预警系统可基于85万余份历史实验报告和电子化作业,提供实验报告同班和历史查重、整班相似度报告等功能,实现课程过程性考核的智慧化质量管理。
培塑教书育人新形态,激发教师育人主体活力
聚焦学生能力培养,持续发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系室、课程团队两种粒度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分类构建“培根铸魂”课程思政、“杏坛E先锋”教学研究、“卓越工程师”实验实践三类教书育人团队,全面推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成立“师心”工作坊,以课程建设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目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通过听课、评课、磨课、教学研讨、教学比赛、实操培训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教学理念、打造课程思政、强化教学实操、改革教学形态、推动教学创新,助推课程质量“高线”,打造敬业、专业、精业、乐业育人新业态,为建设高水平师资和培养一流人才夯实基础。
教师积极投入课堂教学、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研究和改革创新,近年来,教改项目申报超70人次,立项5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近60篇;建设教书育人团队15个;入选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4门,完成校级课程建设项目10余项;获得“唐立新教学名师”1人,西南大学“金牌讲习者”1人;2位教师获得年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同时分获西南大学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二等奖,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奖。优化本科生导师制度,以学生为中心,重点突出对本科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学业学术指导和生涯规划指引,目前已实现本科生%全覆盖,助力实现学生精细化管理。
打造产教融合范式,贯通实践育人体系
紧扣行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近两年来,学院教师参加中软国际、华为等工程实践师资培训30余人次。致力智能工程人才培养,与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共建“西南大学—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智能感知与边缘计算联合实验室”;加入华为“昇腾人工智能人才发展加速计划”;与中国长城、科大讯飞、中软国际、、海云捷迅等头部企业建立校院级基地16个;联合百度设立“百度松果人才培养菁英班”,强化学院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前,学院获批全国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为探索产教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可复制、能推广、见实效的示范性人才培养体系提供计信范式。
深推产教融合、一二课堂协同,贯通大学四年的实践育人新范式,构筑科教融合、竞赛实践融通、产教联通的三螺旋实践培养体系,获批西南大学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基地。育人成效显著,近五年发表高水平论文91篇,获专利15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5个,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项、省部级奖项项,并首次斩获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EC-Final银奖。
开拓国际交流合作新路径,构筑中外协同育人共同体
学院积极推动教育教学国际交流。一方面,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建设多元化的授课模式与融通中外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教育“走出去”,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海外“朋友圈”持续扩大,为培养国际视野广、综合素养高的“新工科”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学院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合作举办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合作举办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合作建立中外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并联合培养博士。举办“国际知识科学工程与管理大会(KSEM)”、“金砖国家网络大学年会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安全分论坛”等多起国际会议。发起并举办5届可信软件(国际)春季学校(SETSS),系CCF形式化专委会旗舰培训班,授课讲师包括莱布尼兹奖得主、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丹麦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等。师生赴境外访学、培训、讲学、国际会议等活动年均90余人次;境外专家来访年均30余人次;近年来学生平均赴国外深造率达30%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学院“一体系、二平台、三工程、四计划”发展战略和行动方案(-),在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新征程中不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计信经验、西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