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就是无效教育教育思享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s://m.39.net/pf/a_5154122.html
应试教育,就是“无效教育”。为了应付中考和高考的筛选,我们的孩子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在反复地背诵记忆,然而在如今这样一个知识爆炸式增长的网络社会: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真的“有效”吗?1、“背诵清单”。许多热衷和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家长,往往从孩子一两岁开始,就给孩子安排了枯燥而冗长的“背诵清单”。这个清单从英文ABC、数字、《三字经》、《论语》和《弟子规》开始,甚至还包括了连成年人都不熟悉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集百家之大成的典籍。阅读这些书自然是有好处的,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早明理、早懂事,也更能体味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和底蕴。问题是,当一个孩子的学习,以不甚明了的背诵记忆开始,那么到了学龄后,这个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留下多少呢?况且,许多小时候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的“神童”,尽管在两三岁时就能识记数千个常用汉字,甚至熟背唐诗、宋词和论语,可是到了5、6岁,到了青春期,到了大学毕业,当初牺牲了宝贵童年时光让孩子背会的那么多经典古籍,基本上都忘光了,既没有提升孩子的品德情操,也没有提升孩子的文学素养。那么让我们的孩子如此辛苦的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们的教育,总是停留在家长、老师和社会,自以为是、死记硬背的“无效教育”上,孩子们和年轻人的未来,又能否适应和掌控这个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呢?显然,应试教育已经到了应该摒弃和变革的时候了。2、“无效教育”。如果,孩子们在童年、少年和青春期阶段背诵记忆的知识,几年后就忘了;如果,学生们在课堂上学过的公式原理,毕业后就忘了;如果,考生们为了应付中考和高考,而倾力掌握的解题套路,考完试就没用了。那么所有的家长、老师和学校,孜孜以求的应试教育,就是“无效教育”。在上个世纪,当全世界在数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批量化、规模化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确实需要孩子们在学校学习那些标准、规范和死板的操作流程。毕竟,以背诵记忆为主的“应试教育”,能够最大化地培养出劳动密集型企业最需要的流水线工人。但如今,随着计算机、科技和网络的爆炸式增长,国家和社会都更需要有创造力、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按照规范和标准操作的工业化人才。像过去年代那样,从小就给孩子硬塞和灌输理论知识的教育,显然已经out了。以前的人想要获取知识,只能通过书籍和报刊,从图书馆和学校中获取必要的知识,而现在的人想要学习和提高,只需要打开手机和网络,动动手指头,就能获取到相关领域几乎全部的入门、进阶和前沿的理论资讯。也就是说,当知识获取的门槛被打破,以识记理论、背诵概念为主的应试教育,自然会变成“无效教育”。3、应试教育。况且,当前以高考为“要义”的应试教育,确实越来越伤害和消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倡素质教育是好事,但如果打着培养兴趣爱好的旗号,实质上却没有脱离死记硬背和识记概念的学习模式,那么本质上还是僵化的教育。首先我们要明确,如果倡导的一项教育活动,在数年以后就失去了价值,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无效教育”;其次我们要懂得,让孩子背会那些在手机和网络上随处可见的理论常识毫无意义。或许在工业时代,需要孩子们掌握标准化和流程化的原理公式,但是在网络时代,国家和社会更倚重的,应该是思考、批判和创新的能力。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不是看他能够背诵记忆多少首唐诗宋词,而是看他在面对浩瀚无际的知识海洋时,如何思考和定位,如何批判和辨析,如何创新和创造。或许在当前,中考和高考,是大多数中国孩子逃不开也避不开的关隘门槛。但是作为一个教育者,我衷心地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给予孩子们有益终身的思想和涵养,而不是“今天背、明天忘”的“无效教育”。因为应试教育赋予孩子们的分数和学历的价值,总有一天,会被时间的流沙所淹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3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