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复兴教育与机器的关系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的正规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index.html
1、机器及其发展将成为人与社会发展本质内涵的一部分关于人与社会的本质,哲学史上持有不同观点,见仁见智。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我们思考和研究数据时代智能机器的本质以及人与社会的本质提供了思维方法。首先,智能机器是一种存在物。拉斯穆森(曾使用5个公理和3个推论论证了智能机器的实在性)认为,增强智能时代造就的大量人机结合体本身就是一种新型的存在物。“在后人类看来,身体性存在与计算机仿真之间、人机关系结构与生物组织之间、机器人科技与人类目标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或者绝对的界限。”生物人与智能机器以及人机结合体共存、共生与合作成为一种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常态。其次,智能机器成为人与社会的一部分,已经在不断深化自身的社会实践。一方面,机器越来越像人。具有自我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智能机器越来越具有“人”的特质。当机器物质结构与机能达到或者超过人脑的结构与机能的时候,机器就会从人的最重要的工具成为“人”本身,成为本体。生命的概念得到扩展,自然生命与智能机器只不过是建立在生化算法与电化算法等不同算法之上的不同的社会存在而已。另一方面,智能机器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和丰富自身的社会关系。微软的阿尔法狗打败了围棋冠军李世石与柯洁,陪伴机器人风靡日本与美国,拥有近四百年历史的日本京都高台寺正式使用机器人Mindar进行布道,生物医学领域智能机器的应用产生大量人机结合体,等等,都可以看作智能机器参与的社会实践。更为重要的是,智能机器在社会实践中将会逐步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从而形成、发展和不断丰富自己的本质内涵。再次,人与社会也是这样一个进程的受益者。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对象化理论揭示了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在使用工具的劳动中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实现了人自身的再生产。在数据时代,这种人类自身的再生产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人越来越像机器,智能化穿戴设备、可植入设备以及增强智能技术越来越完善和先进,可以使人具备超越自然生命的、生物人所无法达到的思维与行动能力。人与具有自我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的智能机器之间互为主体、互为客体甚至合为一体的社会关系会更为复杂。与之前的作为绝对客体的工具相比,智能机器及其发展会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动人与社会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本质内涵。所有这些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变化,会如何影响我们关于教育本质、人的发展本质、社会发展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但是需要指出,尽管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开始具有主体的意义,人的主体地位与机器的地位还是有根本的不同,机器的教育和人的教育也会有本质的区别。这是我们讨论教育与机器关系问题的一个出发点。2、作为教育的工具与载体的机器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本身人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对象,这是现代教育学的基本命题。在数据时代与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看待教育者与受教者及其关系。机器的基本功能仍然是教育与学习的载体、工具。智能机器及其物质、技术结构是教育的基本物质、技术基础和基本工具。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就像过去和现在我们离不开书本、电脑、手机一样,人类也终将离不开智能机器。智能机器是万物互联中的枢纽。随着自动化机器学习系统的不断完善,利用智能机器劳动、教育、学习是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径。由于智能机器在劳动、教育、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与机器发展的关系因而成为思考和解决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的中介与载体。但是,机器不再仅仅是载体和工具,也会成为教育的主体和教育的对象。一是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教师,虚拟教师至少可以承担一部分的教育教学职能。更重要的是,智能机器不仅仅依靠程序、指令、算法运行,也能依靠自我意识、自主学习与自主思维运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的自我意识、自主学习和自主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加上本来就比人类强大且越来越强大的数据库以及算法的不断改进,甚至具有把体现人类特征的生化算法与体现智能机器特征的电化算法兼容、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导致智能机器在某些特定方面会比人类更强大。二是产生了教育机器以及人机结合体的问题。当机器越来越像人,机器会逐步成为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生物医学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合作,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人机结合体。尤其是使用了较多的穿戴设备、可植入设备的人机结合体,其特征是把人与社会的发展导向另外一个相反的方向,即人越来越像机器。科学家们预言,奇点注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到来。面对智能机器以及人机结合体所带来的社会、伦理乃至法律问题,机器以及人与机器的结合体必然会成为教育的对象。后人类主义也严肃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即如何教育机器的问题。尽管有学者认为“计算机无法做出价值判断”“计算机不可能拥有道德”“价值体系不能以算法的形式存在”,但是,且不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会带来无限可能性,至少人类需要智能机器学会价值判断,具有道德准则,遵守基本规范。已有的事实也初步表明,大数据和算法可以影响、决定,甚至塑造价值判断和价值体系。尤其不能忽视的是,教育机器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社会中的实践与政策问题,如欧盟已经于年4月发布了《人工智能伦理准则》,日本于年12月发布了《以人类为中心的人工智能社会原则》,我国于年7月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鲜明地提出了伦理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发布了《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系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909.html